蔡政府氣候政策 挨批4大落差

第廿七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即將閉幕,環境正義基金會昨發表「致台灣政府氣候政策報告」,報告中指出,台灣在治理、金融、人權、自然等四大關鍵領域有重大落差,包括缺乏「完整政府」方法、不足的減量目標與氣候預算、對化石燃料的大量補貼、缺乏有意義的公民參與機制、邊緣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等。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指出,報告點出台灣政府氣候行動的問題,包括治理缺乏明確分工權責。資金上,台灣到二○三○年承諾的氣候預算,還不到各國淨零經濟轉型所需投入經費的一成,不透明的公共基金和大量化石燃料補貼,也限制了用於淨零的資源。

報告也指出,現有政策對氣候危機中的人權衝擊評估與保護遠遠不夠,以及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在氣候法律和政策中被邊緣化。

葉于瑄表示,蔡總統雖承諾二○五○年淨零排放,但決心並未轉化為政治上的優先選項、政府投資或行動,台灣目前的中期減碳目標是二○三○年減少百分之廿,還不到科學家建議的一半。

立委邱顯智批評,德國看守協會日前公布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排名倒數第七,環保署卻回應評比方式有爭議,排名不具參考價值,顯見台灣氣候政策制定者與科學社群嚴重脫節。立委洪申翰也說,雖然德國評比在資料庫引用方式不精確,但建議行政部門不要全然否定,部分指標仍可看出台灣在國際上的位置,政府心態要開放,與國際對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分享,今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7)提出結合具同樣減碳力道的經濟體組成「氣候俱樂部」,藉由方法交流、共同投資來加速工業部門減量,且不僅限七大工業國,還邀請對減碳有企圖的國家,這是台灣跟國際的互動機會,但加入條件是該國是否有提出積極的二○三○減碳目標。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