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氣候變遷威脅加劇 全球危機感卻不增反減

一項調查顯示,去年全球對氣候變遷的擔憂不增反減,只有不到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在未來20年可能對他們的國家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路透社報導,蓋洛普世界風險民意調查(GallupWorld Risk Poll)去年針對121個國家與地區、超過12萬5000人進行訪問,今天公布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2021年全球受訪者感受到氣候變遷嚴重威脅的比例減少1.5個百分點,降至48.7%,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大流行以及民眾對健康和生計等更緊迫問題的擔憂,或許能部分解釋民眾對氣候變遷關注的減少。

調查發現,全球最大污染國的中國,只有20%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是非常嚴重的威脅,比2019年前一次調查下降了3個百分點;全球第2大污染國的美國,2021年對於氣候變遷風險的意識則略為上升、達到51.5%。

平均來看,生態威脅最高的地區,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度都最低,中東及北非地區僅約27.4%、南亞受訪者約39.1%擔心氣候變遷風險。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11月將在埃及舉行,這份調查選在下一輪全球氣候談判之前公布。

此外,全球非營利研究團體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今天也公布一份「2022年國家自定貢獻現況」(The State of NDCs: 2022)報告。

報告指各國在「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之下,為全球暖化所做出的最新承諾「嚴重不足」,將無法避免全球氣溫升高,科學家稱這將使乾旱、風暴及洪水問題加劇。

報告顯示,依據截至9月的國家自定貢獻值(NDCs)承諾,到了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會比2019年減少7%。

報告表示,各國必須將國家自定貢獻值提高約6倍或至少43%,以符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認定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也就是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