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茫然 欠缺總體綠色戰略

                     學者表示,就算再生能源進度都能趕上,仍需要火力發電,台灣排碳根本沒有辦法歸零。

台灣二○五○年淨零路徑圖預計三月提出,學者指出,蔡政府遲遲沒有提出國家總體綠色戰略,各部會減碳政策當然茫然且無所依循;環團批評,「部部都是氣候部」的概念在台灣難以實踐,許多部會減碳角色薄弱且互相卸責。

周桂田:讓民間參與討論

國發會三月提出二○五○年淨零路徑圖,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提醒,國發會不能單方面公布路徑圖就了事,應讓更多學者及公民團體參與討論。

「政府減碳的治理大腦沒有跟上時代改變」,周桂田認為,蔡政府現在雖將減碳大計交給國發會統籌,但僅侷限技術問題或部會層次的政策,關鍵原因是蔡政府沒有提出總體的「台灣綠色戰略」,導致各部會減碳政策非常茫然,連最基礎的綠色預算分配都做不到。

周桂田說,若蔡政府無法擘畫台灣的減碳藍圖,各部會、產業界甚至民眾都無所適從,淨零目標對國家是劇烈變動,總統應宣布綠色新政,提出有統整性的國家論述。

碳費政策是環保署減碳重點,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環保署至今未說清碳費費率及收取機制,無從具體規畫後續的碳費分配及用途,假設一開始的「水庫」不夠大,要合理用於減碳跟氣候變遷,會有很大缺口。

林彥廷: 轉型弱勢沒人顧

「台灣做不到『部部都是氣候部』,大家都不願意動起來」,林彥廷批評,以碳定價為例,現在只有環保署擬定碳費機制,但未來遲早要進一步討論碳稅、碳交易的可行性,財政部、金管會角色卻相當空泛,態度消極;運具電動化是減碳關鍵之一,經濟部、交通部不斷推來推去,沒人要扛責。

林彥廷強調,減碳帶來產業轉型,勢必有弱勢或勞工族群遭到犧牲,政府遲遲沒有投入「公正轉型」,更未指派主責機關,未來可能沒有經費或人力可協助救濟,建議經濟部、勞動部等單位跨部會協調。

清大原科中心主任葉宗洸說,無論是碳封存、碳捕捉等技術,都還在研發,其中碳封存要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此前要地質探勘,這些都還沒評估,「等於完全空白」。

葉宗洸:儲能技術非解方

至於其他減碳方式,葉宗洸說,國際也提到造林,但台灣為了太陽光電甚至要砍樹,更何況造林,且台灣土地也沒有本錢做大量造林。儲能方面分為抽蓄式水力發電、電化學儲能,前者國內能做的都已經開發,已無空間;後者就是電池技術,研發二、三十年沒有重大突破,大規模應用還不可行。

葉宗洸表示,就算再生能源進度都能趕上,由於不能作為基載電力,加上台商回台、加碼投資設廠造成的用電成長,仍需要火力發電,台灣排碳根本沒有辦法歸零。他認為,政府目前對於淨零碳排的態度,還停留在畫大餅,屆時零碳路徑出爐時,政府應給出詳細時間表,而不是空有方向。

相關新聞

「永續」應該不是只滿足於氣候變遷而已。黃主委談的重點是,當今面臨的問題不是只有氣候變遷,而是一個多重危機的問題。...
日前宏都拉斯宣布與我方斷交,外交部次長俞大㵢接受阿根廷媒體專訪時提到,歡迎阿根廷與中國、台灣同時交往,被外界解讀有雙重承認的意涵;...
由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與世博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國際智慧財產最新趨勢及因應」國際研討會於 2 月 24 日盛大舉行,...
科學園區用水受矚目,水利署今天表示,再生水未全面上場前,將執行「珍珠串計畫」,串連、調度西部水庫,預計116年、117年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