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匯減碳有功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辦研討會

極端氣候已在世界各地造成生命、經濟、環境等嚴酷打擊,在許多致力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做法中,根據林務局統計,全台森林面積219.7公頃,森林覆蓋率60.71%,透過植物吸存二氧化碳的「森林碳匯」對減碳大有貢獻,對此,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今(24)日主辦「從森林出發,實現低碳世界」研討會,邀集專家學者共同討論。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致詞表示,我們生在一個有負擔的社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雨林消失、溫室氣體充斥在四周,有人覺得經濟和兩岸局勢衝擊著我們,但是缺水和極端高溫帶給我們生活的負擔更為直接。

余範英說,樹木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尤其碳匯和固碳的功能,我們種過許多的樹,但守護樹卻相當困難。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當中的12個關鍵戰略部分,其中一個就是自然碳匯,如果去計算單一林木的抵碳量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思考「森林」在未來淨零路徑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執行長莊老達指出,淨零排放就是要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林木的減碳推動方向應該建立農業碳權機制、調整溫室氣體抵換專案方法學、成立農業淨零排放輔導團隊、協助規劃並媒合企業ESG農業淨零專案等。

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指出,植樹造林光靠政府是不夠的,必須要公私協力,碳交易市場必須盡快建立,甚至可以把碳匯移轉給下一代,也就是當作財產讓子孫繼承,這樣就會變成善的循環。對企業來說,種樹除了社會公益形象外,加上碳權可以交易,這樣的誘因就會被民間企業視為可投資的項目,達到永續。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