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壯》蔡英文可以做的一件民主功德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撰文指出,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但台灣實施政黨政治雖已過卅多年,卻距離「政黨關係正常化」目標仍遙遠。並引用司法院長許宗力曾在一篇文章中引述德國學者說法,認為對憲法機關所要求的機關忠誠原則,也應適用於政府與反對黨之關係,而彼此應負之忠誠行為義務,則包括相互支持、尊重與體諒的義務。

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但台灣實施政黨政治雖已過卅多年,卻距離「政黨關係正常化」目標仍遙遠。

正常化的政黨關係並非指政黨之間一團和氣不爭不鬥,而是指朝野政黨領導人不能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政府也不能把反對黨完全置於重大國政決策程序之外而不聞不問。原本預定來台的美國眾院議長波洛西,雖與川普互以寇讎視之,但為了處理重大法案與預算,她仍然經常應邀赴白宮與總統會面協商,即使彼此事後都有相見不如不見之感,但憲政程序與政治現實卻逼得他們非見不可,這就是政黨政治的日常。

但多數民主國家的憲政日常,在台灣卻是罕見的憲政特例。陳水扁見了一次宋楚瑜,但會面擺出的陣仗卻像「連胡會」與「馬習會」;馬英九見了一次蘇貞昌,兩人卻從頭到尾針鋒相對像在開辯論會;蔡英文已當了六年總統,但總統府或總統官邸的座上客,卻至今未曾見過反對黨的身影,最近她在官邸召開高層防疫會議,出席人士也清一色盡是綠營首長。好笑的是,媒體事後問總統府發言人,總統召開的防疫會議,地方首長何以只邀桃園與高雄市長,而未邀疫情更嚴重的台北與新北市長?發言人的回答竟然是「這兩個地方一是機場一是港口,都是國門」,言下之意難道是國門重要,首都可棄?

其實台灣的政黨關係正常化不僅未表現於防疫政策上,過去幾年眾多國家大政也都是執政黨一黨獨斷,反對黨領袖從來不曾應總統或閣揆之邀,入府或入院一談,年金改革、前瞻計畫、轉型正義、能源政策以及攸關台灣生死存亡的兩岸政策,反對黨領袖都只能站在總統府外面像個評論員一樣表示意見;但政府把反對黨領袖當成國政局外人,總統與閣揆不知會、不簡報也不協商反對黨領袖,民主國家中大概唯台灣如此。

政黨關係正常化並非憲法或法律所規範要求,卻是不可或缺的憲政程序,也是非建立不可的憲政慣例。廿年前,司法院長許宗力曾在一篇文章中引述德國學者說法,寫過這幾段話:「如果把議會反對黨排除於國家整合程序之外,將會帶來嚴重後果」,「與追求國家整合之機關忠誠原則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馳」,「且有將現代全民國家轉變成『統治者之國家』的嫌疑」,「沒有政府與反對黨的整合,國家的整合勢必缺了一角」。政黨並非憲法機關,但許宗力卻認為對憲法機關所要求的機關忠誠原則,也應適用於政府與反對黨之關係,而彼此應負之忠誠行為義務,則包括相互支持、尊重與體諒的義務。

但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迄今卻與許宗力廿年前的主張相背而行,政府不但把反對黨徹底排除於國家整合程序之外,不管哪個黨或哪個人執政,國家也始終是統治者的國家或執政黨的國家,過去歷任總統如此,未來張三李四當總統,大概也不太可能改變,這已成為台灣另類憲政慣例。

既是另類憲政慣例,當然就是錯誤的憲政慣例。蔡英文曾經矢言要追求的國家和解顯然已不可能達成,但她在所餘任期內,如果能盡可能把反對黨納入國家整合程序之內,台灣政黨關係的正常化說不定能跨出一小步;能夠打破行之多年的另類憲政慣例,或許也可以成為她對台灣民主的一件功德。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王健壯

台灣大學歷史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訪問研究
經歷:《仙人掌雜誌》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政治記者、專欄主任、採訪主任、《時報雜誌》社長兼總編輯、《時報新聞周刊》總編輯、《新新聞》總編輯、社長、《中國時報》總編輯、社長、博理基金會執行長、《上報》董事長、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客座教授

相關專欄

新冠疫情趨緩,各國陸續公布疫苗採購金額數據,反觀台灣COVID-19疫苗採購保密協定,近期合約封存30年再次引發社會議論。...
近日美日兩國政治人物頻繁訪台,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更引發中方一連串軍演。在大國強權博弈下,台灣如何自處,又該面對怎樣的現實?...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指出,海內外政治人物陷入論文風波已非新鮮事,但往往隨著事件發展陷入兩方陣營口水戰之中,回歸討論論文審查本質,...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撰文強調,為了防疫,民主可以部份暫停,但四權一體的集體失能,無助於民主防疫,卻有害於憲政民主;病毒要監控,對權力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