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二線城市發展緊追六都的啟發
基隆正濱漁港運用社區、NGO及與大學合作,以有限的經費共同改造舊漁港,創造了基隆的新亮點。
近年各項民調顯示台灣兩個「新星」城市─新竹市與基隆市,在有感施政上有諸多項目均超越六都,這確實值得國人欣慰。其實筆者反對我們引用大陸「二線三線」城市之詞彙,畢竟台灣人口幅員與地理文化特色與大陸有極大差異。
詳細觀察這兩個代表性城市之突起,確有諸多特質:
一、有年輕的市長:雖然「年齡」不代表一切,但新世代市政治理人,有其創新思惟,更開放更無包袱,也樂於廣納建言突破框架,且與政黨色彩非正相關。
二、有黏著力高的施政團隊:施政團隊宛若拍電影的製作群,有導演尤需有幕後勇於開創實驗與相互切磋之各領域隊友,或許因施政資歷不深,反而加速其學習與相互支持之動能。
三、有較扁平的決策之流程:中型城市人口較少幅員較小,相對地其決策流程與溝通管道有其效能優勢。但流程短並不保證其決策品質,更重要的是因為年輕資淺,其態度相對謙遜,這是最大差異處。
四、與人民的距離更近更無架式:中小型城市之人際網絡顯然比大都會單純,但在地鏈結與傳統社群依附性卻更黏稠。做不好立即會有連鎖反應,做得好也立竿見影,為此施政者與人民的距離相對更近更無隔閡,易被檢視之效應也難一手遮天。
五、樂於吸收全國菁英充實底氣:這兩座城市之發展歷程均有相當濃厚之歷史傳承與地方淵源。唯當年輕市長進來後,他們勇於吸收各部會各大城市之公務員菁英。可快速移植其市政治理經驗,儘管中小型城市之預算不如六都高,但也正因為不高反而必須更審慎分配資源、吸收有理想的年輕事務官轉換跑道,觸動成就感與榮耀感之良性循環。
六、改造不必大但在乎精準且切入沉痾重症:人民之幸福感往往與周遭生活息息相關,進步形象不應只有口號,必須深入市民生活核心。如打開港市不合一之藩籬,縫合山海之破碎地景,提升市民日常生活之便利感與優化感,吸引年輕人回流。自小城原來之邊緣感開創得與國際接軌之新曙光。
沒有唯一的大城市,也因此各城市似應抓住自己的特質發展,而非一味自認沒有大城之資源就是小媳婦。反觀歐洲各有競爭力的城市均是人口卅萬左右。是以,事務官能量之提升,市長領導決策視野之高瞻遠矚,還有民意代表對市政發展格局器度之放大,均應是台灣大城小城宜居宜生自信發展之新指標,值得期盼。
(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