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走在實在年代思索文化的當代意義

台灣當下的文化處境?該有怎樣的的文化思維?

在近百年文明的進程中隨着全球化、資訊化的衝擊,今日台灣所面臨的不只是東亞競合、大陸崛起的政經結構挑戰。隨著時空的推移,台灣雖聚集了相當豐厚的文化與學術資產,但不常見文化議題的審度深論、多為忽視與擱置。反省近數十年的台灣發展,檢視過往歷史刻劃的痕跡,留下的產物、背景、權力、文化、社會,無論對中華文化的變遷、延續與發展,...

老闆娘走了,電話那頭傳來昔日省府同事的啐泣聲,賈霸(昔日省長隨扈隊長)走了,廣公(王廣生,原省府政風處處長)走了,現在連老闆娘都走了,說著說著一個大男人就嚎啕大哭起來,這哭聲道盡了凍省的委屈、幾次大選的挫敗,及許多老伙伴有志難伸,壯志未酬的心境。掛了電話,腦筋一片空白,中興新村的一草一木,昔日伙伴的一言一笑,那上山下海的每一個行程,親身參與的那兩次總統大選的點點滴滴,如影歷歷。那未曾痊癒的傷口再次被掀開,痛徹心扉。我今天有幸仍有施展的空間,...

在進入本文之前,我想作一點聲明:我是歷史學者,在我的專業裡,全球化與在地化並未成為關注的問題,所以我在這方面幾乎不曾讀過任何書籍或論文,以下純粹是一個業餘的觀察。

Norbert Elias 1939年在《文明的進程》(U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中這樣說:「生活水準……總是部份地被自己的社會在全球網絡的分工體系中的位置所決定了。」 [1] 這段話已經透露了「全球化」的味道,...

我本已預定好要出席3月29日在成大醫學院的黃崑巖教授追思會,奈何當天不預期的入院治療,希望能用文字來表達一點懷念之情。

黃教授是醫界前輩,跟他比較熟悉是從2002年初我到教育部之後,那時他受聘為教育部醫教會常委,又負責TMAC事務,當年三月赴美答辯通過台美兩套醫學教育及評鑑可相比擬之審議,黃教授快樂之情溢於言表,並於四月在國賓飯店以教育部名義召開記者會對外宣佈。台大醫學院早期並未能全然認同TMAC實驗階段之作法,但依黃教授本意,...

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把尺,就是指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尺度,從人類歷史到今天生產力的發展,會受到生產關係的干擾,因此要去除干擾讓人類生產發展,就是要革命把干擾打破。馬克思主義比較有信心說,我們在追求的未來是一個比較好的未來,基於此,他們做的事情就比較有正當性。
自由主義認為人類的歷史從霸權、絕對君主的時代到民主的時代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從常識的層面,我們會說這是進步,但問為什麼這是進步?自由主義不太能提供一個明確的尺度。...

胸懷求知的浪漫精神,也能為捍衛公義激起一腔熱血,走過風起雲湧的學運歲月,投身人道工作的永續事業。為實踐理想,心理學家黃榮村校長幾次進出學界、政界,積累顯赫的經歷頭銜,卻仍保有當年仰臥椰林道上,為思考宇宙原點夜不能寐的一顆初心。從少年時的一場夢出發,黃校長逐步探索人生的密碼、站上學術的浪尖、揭開生命的幕簾。

我中學時期政府還沒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所以從小學到初中一路都要考試,那時候我家住在彰化員林中學旁邊,因此完全沒想到報考別間學校,...

轉進理學院需要補修很多課,在微積分課堂上,一位非常優秀的哲學系同學卻被「0」(零)與「∞」(無窮)困住,哲學系的訓練使他愈想愈多,也愈想愈迷惑。「0」很簡單,「0」就是沒有,但是什麼叫「∞」呢?「∞」就是指不論你能想多大,它一定比你能想到的更大。
「『∞』到底是什麼東西啊?」他哲學家追根究底的精神出來了:「我已經想得這麼大了,你還說『∞』就是比我想像的更大;那我再想,你又說比我再想的更大,那我想到腦袋破了也不知道『∞』是有多大?」...

當年在臺大校園裡,學習經常都是浪漫的。我念大學時學校流行著各式思潮,包括存在主義所講的存在先於本質、厭倦的心靈、漂泊的心靈、沉重的心靈、跳動的心靈、空虛的心靈、無法瞭解的心靈、莫名其妙的心靈…等,其實也不一定真的弄得懂,但身處知識的浪漫氛圍裡,促使我們熱列地投入思想探索。當時還流行像《麥田捕手》這樣的地下文學,儼然就是一個叛逆的、搖滾的大時代;其他流行的作品,像是卡謬寫的存在主義小說《異鄉人》,描寫一個倦怠、虛空的人,在沒有什麼理由的情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