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遠見雜誌於去年底做了一項亞洲五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十八歲以上華人民眾的民心動態調查,想了解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以及五地間對彼此在政經社會發展上的見解。其中台灣被普遍讚揚,認為社會進步指數高,但對台灣 年輕人 的表現,給分都不高,因為台灣年輕人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不高。

不論產業競爭,不論成敗與否,要勇於為員工繳學費,才能替產業界培養人才,有助台灣未來產業的長遠發展。

台灣因為ICT(資通訊)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在八○年代掌握了典範轉移的大趨勢,在產業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的過程中,台灣與美國合作,最終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供應地。

3月13日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前進新國會,媒體人帶你看立院歷史與變革】系列活動,在國會三足鼎立的情況下,關注國家公共政策的長期發展,首場小型論壇邀請了余紀忠基金會的副執行長林聖芬、風傳媒的總主筆夏珍、台大新聞所的林照真,一起從1976看到2024國會的變化跟展望,其中對民主政治、新聞自由皆有探討。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他擔任參議員之初,寫了一本有關美國政治的專書,名為《無畏的勇氣》(The Audacity of Hope),對政黨、價值、憲法、政治、經濟、宗教、種族、外交及家庭等議題都有著墨。儘管這本書是在20年前出版的,但其中的觀察仍相當程度反映當今美國政治的本質。代表性的名言包括歐巴馬指控美國政治人物「不思解決問題,僅想贏得爭辯」。

快樂與幸福也是一種富有,雖然快樂和幸福不是傳統對於富的定義,但有了快樂和幸福,富才有意義;若沒有快樂及幸福,人生又有什麼意義?還有「利他」也是一種隱性的富,讓自己成為對他人及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相信一定能過著心靈富足的美滿人生。如果一個人只關心顯性的富,往往富不過三代,更重要的是要關心隱性的富,諸如留下給社會正面的影響力,把好的價值觀念傳承給下一代,如此才能將「富」傳承得更長久。

一九九八年有一部 電影 「搶救雷恩大兵」,講述二等兵雷恩在諾曼第登陸戰時,他家人接到他的三個兄長皆已戰亡的消息。美國陸軍參謀長下令由漢克斯中尉率領搜救隊,試著在戰場中找到這個還可能倖存的第四個男孩。最後人找到了,但漢克斯跟好幾位戰友就從此留在戰場。雷恩知道別人為他的付出,決定留下來繼續戰鬥。

以王道為理念的施振榮先生,針對目前紛擾的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提醒,不論是哪一個領域的領導人,都需從「六面向」來看待事物的總價值,在「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更要重視「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