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因研究社會制度的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國家繁榮,而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人已在國內出版三本中文暢銷書,故許多國人已知悉其貢獻。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認為各國地理位置不同,是導致各國所得不均的最重要因素,...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今日(14日)揭曉,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以及芝加哥大學的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榮獲桂冠。諾貝爾獎委員會稱,這三位經濟學家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幫助我們瞭解各國之間的繁榮有何差異。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分別揭曉了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即將公布的文學獎。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John J. Hopfield)與有「AI教父」之稱的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Geoffrey E. Hinton)共同獲得;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稱生醫獎)則由兩位美國學者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Victor Ambros)與魯夫昆(Gary Ruvkun)(Gary Ruvkun)因對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後轉錄基因調控機制研究而獲獎。

十月五日的 國慶 晚會上,賴清德總統說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話,也許他自己還認為很有創意,他說:「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月一日剛過完七十五歲 生日 ,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一一三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民眾的祖國。」

當今的教學環境對全國乃至全球之「教師」們而言,的確具超大之衝擊,當AI如海嘯般席捲全球時,不僅學習者必須快速吸收聰明以對;對教師們而言,尤具教與學習間之互動、因應、調適與有效轉型之多向度挑戰。

美中兩國近期在人工智慧(AI)競賽愈發顯著。美國與阿聯酋等國加強合作,而中國則透過阿里巴巴等企業擴展全球夥伴關係。儘管AI發展迅速,但公眾對其風險的恐懼和誤解對於數位轉型乃至智慧國家的發展仍然是重大挑戰。政府應採取行動,提升政策制定水準、增加資訊透明度、改善公眾理解,讓社會全體一同 認識人工智能的當代角色,才能克服恐懼、步入國際。

本月13日,OpenAI發布新模型,號稱具有博士生等級的理學推理能力:「 對於複雜的推理任務而言,這是一個重大進步,代表了AI能力達到新的水準。因此,我們把標號調回1,將這個系列模型命名為o1。 」與過往不同的是,使用者沒辦法看到運算過程,新模型會先在後臺跑完運算,再摘要其結果呈現給使用者。除了推理能力進入下個層級之外,ChatGPT o1也同時象徵數位人文需重新面臨一波新的挑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美國幾所頂尖大學紮堆(多人聚集),令人擔心經濟學正在變成一個封閉的精英俱樂部,進而滋生群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