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本文探討人工通用智慧(AGI)的可能性及其風險,分析技術障礙(如「幻覺」及對經驗的需求)與哲學涵義,涵蓋就AGI的可行性的不同論戰,並簡介其爭點與近期發展。本文主張,對AGI的擔憂往往源自對去中心化的不信任及對系統的缺乏信心,而歸根究底,真正的威脅並非AGI,而是人類那僵化的價值體系,也正是目前AI系統所反映出的鏡像。本文強調,面對數位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倫理框架,以重新定義「美德」,並指導AI在社會中的角色。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當數位多媒體已在廿世紀末悄然占領了傳統的紙本媒體後,一路上自報紙、書籍、唱片CD…均節節蛻變,包括傳統占優勢之紙本廣告文宣…這的確是「人類世」之另類文明革命。

中國大陸申報「 春節 -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於當地時間四日在巴拉圭通過評審,列入 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功擺脫韓越兩國對「春節起源」的爭奪。大陸學者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情感的聚合,入選非遺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喜事,春節的影響力也會更大。

古典文學研究學者、南開大學講席教授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歲。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之家,是輔仁大學古典文學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一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長久以來,葉嘉瑩先生以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為己任,融深厚的國學根底、精湛的西學修養與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一體。她說:「中華詩教要流播、要傳達給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們那樣偉大的成就。我們年輕人,要共同地向着這樣的高山去攀登。」而葉先生的講述,也是許多人詩意的啟蒙。

對人類來說,現階段的AI並沒那麼容易理解,我們通常一籮筐地把所有難以解釋的種種通通打包,稱之為「黑盒子」。作為最常被使用的譬喻,黑盒子多被用以描述深度學習(deeplearning)的不可預測性,這也是大眾最常認識的狀況:運算機理不明,所以無從理解。但我們所面對的「模糊」真是「黑盒子」而已嗎?

人們應已注意到,台灣在今年的大選之後,政壇上瀰漫著濃濃的戰鬥氛圍,因為政黨的政治立場迥異,總統與其任命的行政院長所率領的行政團隊,與立法院之間,明顯處於相互對立抗爭的態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因研究社會制度的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國家繁榮,而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人已在國內出版三本中文暢銷書,故許多國人已知悉其貢獻。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認為各國地理位置不同,是導致各國所得不均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