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 新冠肺炎以影響全球兩年,隨著疫苗問世與施打率提升,面對變種病毒來襲,我們雖該提高警覺,卻也應思考病毒流感化的可能,並做出相對應的公衛預防措施。防疫是否該升級?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分享他的看法。

編者按: 2021年已近尾聲,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16日公布「2021年十大教育新聞」,受到新冠肺炎連續2年嚴重影響教育界,也讓疫情下的教育再度蟬聯今年頭條;另今年金驢獎頒給了抽象但又確實存在的「教育官場『河蟹文化』」,藉此凸顯今年發生學習歷程檔案遺失等事件,但卻教育界高官卻安坐其位,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編者按: 英國科學家13日公布了一份有關新冠肺炎的研究報告,其內容指出,人體在接種2劑疫苗後所產生的抗體,仍不足以抵擋新變種株Omicron。英國首相強生警告,英國已出現Omicron首宗死亡病例,擔憂兩劑疫苗無法提供足夠防護力,呼籲年滿18歲的民眾應在新年前接種加強劑。

編按:即將邁入2022年,回顧2021年重要事件,天災與人禍頻傳,尤其新冠疫情已產生深遠影響,而過往帶來的意義為何,整理工商時報匯整一年來發生的重大財經事件,以史為鑑並展望未來。

編者按: Omicron席捲全球,鄰近日韓這兩天傳出個案,並開始封鎖邊境,我國也嚴加備戰。原規劃間隔半年打第三劑追加劑,衛福部長陳時中2日表示,針對醫事人員、一線防疫人員等1~3類疫苗優先對象,將提供莫德納並且間隔縮短為5個月接種。

編者按: Omicron變種病毒近日迅速傳播,讓民眾擔憂可能有新一波疫情, 美國製藥公司 Regeneron 也在30 日表示,自家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療法與類似藥物在面對 Omicron 變種病毒時,效果可能會不如預期,不過有國外的流行病學專家持相反意見,認為Omicron有機會讓疫情「比最初擔心的更早結束」。

編者按: 據週刊報導,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傳遭男友施暴,對照近期發生一連串社會暴力事件,如今連民意代表都受到暴力對待不敢聲張,使得社會安全網修法議題浮上檯面。在30日衛福部公布的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報告顯示,發現台灣每5名婦女就有1人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精神暴力最多,其次是肢體暴力。

編者按: 世界衛生組織 (WHO) 29 日 表示,Omicron 新冠變種病毒可能會在國際範圍內傳播,構成「非常高」的全球感染激增風險,可能會對某些地區造成「嚴重後果」;而目前有公衛專家受訪時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誕生,主要是因為富裕國家囤積疫苗、疫苗分配不均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