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 台灣疫苗短缺的情形,因日本、美國相繼援助數百萬劑疫苗之後,暫時得到舒緩,但根據最新民調顯示,87.9%民眾認為,政府應讓民眾可自由選擇「國產」或「進口」疫苗。這顯示民眾在缺疫苗的不安之後,更轉而期盼能有選擇疫苗的權力。

編者按:防疫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大型藝文活動、賽事都無法舉辦,在該產業服務的人失去了舞台,更沒有收入來源。雖政府有提出書捆4.0的方案,但對許多人來說卻無法申請,對大型團體更是杯水車薪,讓人不經要問,數位時代的來臨,除了發錢以外,政府還能為產業提供怎樣的協助呢?

編者按: 疫情近期內趨緩,但疫情指揮中心23日仍宣布延長三級緊戒到7月12日,民眾心裡籠罩一層陰影,陷入抗疫與經濟的兩難。軟性封城已滿月,雖有紓困方案卻無法救急,企業撐不下去的新聞頻傳,在這之中是否能找出新的策略,讓KPMG安侯永續發展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分享他的觀察與看法。

編者按: 全球都在預警Delta變種病毒,歐洲疾病控制中心聲明表示其成為歐洲確診病例來源的90%;泰國也超前部署,宣布將縮短第二季疫苗施打期間,以對抗變種病毒。台灣疫情嚴峻,疫苗到貨數量遠不如預期,而下一步能否超前部署防止Delta病毒入侵,人民都緊盯政府看要如何因應。

編者按: 全球疫苗荒、各種新冠疫苗效力又不相同的情況下,部分國家與醫師同意或建議開放「混打疫苗」,但對此衛福部專家會議日前已拍板否決,但防疫專家指出,新冠肺炎疫苗混打在台灣是不得已也是必然趨勢,中央應該要盡快制訂因應疫苗混打的策略。而德國政府也證實,已在4月份接種AZ疫苗的總理梅克爾,前幾天接種的第二劑正是莫德納疫苗。

編者按: 台灣因疫苗短缺,使得接種順序爭議不斷,各界要求施打的新增對象接踵而至,使得第7類優先順位適用對象不斷擴充,疫苗更顯得匱乏,對排序較後的人來說,眼看施打日遙遙無期,相對剝奪感增加。台北市市長柯文哲21日也建議,疫苗應該要「按年齡打」,區分類別或職業只是徒增困擾。

最早在印度發現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Delta變異株傳染力更強,入侵多國並引發疫情,世衛組織專家說,Delta已擴散到92國,「不幸的是,我們至今疫苗還沒到位來保護人命」。

面對北市士林區某長照機構、北農爆發群聚感染,台北市長柯文哲21日宣布未來施打疫苗策略,就是對養護之家、洗腎機構,甚至還有遊民,都要全部先打疫苗。針對遊民部分,北市社會局22日表示,目前正在造冊階段,粗估大約有700人左右符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