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所有名家

身為台灣第一位教育部環境保護法的公費留學生,研考會主委葉俊榮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自1992年由國科會選派赴里約參加「地球高峰會」開始,與政府推動永續工作結下不解之緣:1994年擔任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委員、1997年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永續會)委員,直到2002年接任國家永續會執行長,台大法律教授出身的葉俊榮以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為己任。以下是葉俊榮與《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的訪談紀要:

撰文/整理/鄭靜琪...

壹、前言

自古以來,臺灣因為擁有傲人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歷程也與海洋息息相關。隨著對於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用途也更多元。從傳統漁業捕撈及海洋運輸為主,擴大到各種不同的資源攫取型態。舉例來說,隨著技術進步使得人類能探勘更深海域的油礦、金屬礦及熱液礦,提升了礦產產量。人類也從海水提煉鹽、鎂、溴及鉀等化學元素,並成為冷卻用水及耐鹽植物灌溉用水。而海洋農牧技

...

政府當初的思維是人口控制,這部份也是我們做的最成功的地方,但用當初人口控制的想法出發反過來鼓勵生育,這都是從內部的角度來看,而不是由全球化,人口在國際上是流動的角度來看問題,以前人口學者愛講人口不只是量的問題也是質的問題,我最怕聽到質的問題這樣的提法,質是非常有爭議的,量的問題就是很明顯,質的問題不應該是好壞而是人口結構的問題,問題已經是發生了,我們被逼要作一種論述或思考。目前基礎調查與研究不夠,更坦白一點,背後的價值抉擇與論述還沒有被社會消化。...

台灣原本地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颱風豪雨往往一雨成災,水災、山崩、土石流等災害成為台灣地區頻率最高的天然災害。這幾年台灣可說是悲情與災難不斷,一連串的天災所帶來的傷痛記憶,讓全民對國土復育有著急如燃眉的迫切需要。

時報文教基金會從民國七十九年成立河川保護保護小組以來,經常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研討會或是座談會,只為的是關懷河川與環境。在這痛定思痛的今天,對國土規劃提出其前瞻性的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