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所有名家

有20多億人生活在水緊張的國家。在今天所有的嚴重問題中,我們聚集在這裡,討論水問題的自然威脅,處理水資源短缺,流域被淹,海水水位上升威脅海岸線和土壤,這些不可抗拒的迫切性,我們在臺灣和全球。我們知道今天的情況會每一天惡化。

阿朗壹古道 現勘並連署

持績關注守護台廿六線阿朗壹古道後續發展,與屏東環保聯盟洪輝祥、張長義教授、 於幼華教授等多位夥伴一同現勘,並連署於99年6月4日向永續會會議中提出,台26線「安朔至旭海」路段,是過去恆春通往東部的「阿朗壹古道」,雖然是全台環島公路網「最後一百分之一的缺口」,但也是全台灣最後一處未經人為開發、破壞,長達12公里的原始海岸。從荷蘭治台時期開始,台26線就是歷來荷蘭人、漢人往後山發展的路徑,...

蘇煥智和台南愛鄉愛土的朋友的「黑面琵鷺的鄉愁」曾發動愛鄉護水拯救南台灣水資源,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反七輕大煉鋼廠行動,是一段台灣永續發展的孤寂奮戰的鄉土聲音,參與者的前衛理念與奮鬥的過程,經時報文教基金會於1997 年12 月出版。煥智在序言裡說到:『 小時候,我家位於鹽田,魚塭農田交錯的地方,是嘉南平原西濱七股鄉的一個小聚落。我喜歡清晨起床爬到「溫崁頂」,遠眺著七股鹽場雪白的鹽山,在朝陽與藍天中閃耀著光輝。濱南工業區距我老家不到四公里,...

面對氣候變遷,需要積極的新思維,利用國土合理規劃與適度的產業調整諸多非工程手段與水共生、共存。形成新思維,必須建立對話機制,讓中央與地方、民眾與政府、專業論證都能有對話的空間,我們舉辦「氣候變遷‧台灣準備」研討會,將前瞻的規劃、透過學術的體檢、公義社會的追求、國內外經驗的交流,希能有助具體行動及早付諸實施。

自從京都議定書後,國際組織益見重視氣候變遷的現象與問題,遠在地球另一邊的荷蘭,已深刻體認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深知解決之道,...

自小我就有機緣接近河,一條屬於自我的河,一方紫竹林邊,是在小學五年級搬到萬華大理街後與同學發掘的「聖地」。四十年前的淡水河,沿著小路是竹林,經穗子花灌木叢,往前去是一片地瓜田,河邊水中石塊有青苔,其間常見幾方可取圓滾滾的鵝卵石,時見小魚與蝌科穿梭,黃昏裡有紅蜻蜓飛舞。至今我依舊留戀在―幼時河的清風淨水…。

理德兒時也有一條河,這條大河是大漢溪。淡水河上游的大漢溪河波浪寬一可戲水游泳、可捉魚蝦,「摸蛤兼洗褲」的小時候的景象、...

台灣原本地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颱風豪雨往往一雨成災,水災、山崩、土石流等災害成為台灣地區頻率最高的天然災害。這幾年台灣可說是悲情與災難不斷,一連串的天災所帶來的傷痛記憶,讓全民對國土復育有著急如燃眉的迫切需要。

時報文教基金會從民國七十九年成立河川保護保護小組以來,經常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研討會或是座談會,只為的是關懷河川與環境。在這痛定思痛的今天,對國土規劃提出其前瞻性的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