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昨(5)日公布2021年度直轄市、縣市政府「永續環境施政表現」,是首次全台所有縣市均有參與的一次,獲得優等的縣市有台南市、桃園市、高雄市及屏東縣。

水利署今(6)日經研判有施作地面增雨條件,於12時燃放地面焰劑,努力蓄升曾文水庫蓄水量,同時,針對近來的供水問題也指出,因應近年氣候變遷影響及用水成長影響,水利署透過細緻水資源管理,擬定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藉由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策略及既有設施改善,穩定水資源環境。

今年三○三全台無預警大停電,造成了百億元以上的損失,至今仍頻傳區域性停電,原因五花八門。雖然政府一再保證台灣並不缺電,但電力供應不穩已經不是一個隱憂,而是浮上枱面影響民生、產業以及國安的重大問題。

軒嵐諾颱風襲台,為全台水庫挹注3億5565萬噸水量,不只石門水庫蓄水率飆升至93.8%,甚至使基隆地區緊張水情得以緩解,然而,新山水庫蓄水量仍然偏低。

地震頻傳,四川甘孜州瀘定縣5日12時52分發生規模6.8 地震 ,截至5日20時30分,已知造成46人死亡、16人失聯,另有重傷64人,輕傷82人。截至目前,甘孜州、雅安市共臨時避險轉移安置5萬餘人。 而另一邊,阿富汗東部查拉拉巴市(Jalalabad)附近今天凌晨發生地震,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表示規模為5.3。路透社引述阿富汗國家通訊社報導,至少已有8人死亡,且恐怕還會增加。

四川地震罹難人數增至46人 另有16人失聯、...

台東 縣池上鄉民抗議台糖公司在池上設光電園區,30輛車上百人今天上午到池上街道、市場、鄉公所遊行抗議,高呼口號「拒絕光電、還我土地、光電滾蛋,誓死保衛池上」,強調堅決抗議池上鄉設置光電園區,車隊最後到台糖池上牧野園區抗議、遞交陳情書。

颱風逼近,基隆北海岸地區水荒可望有解,水利署提醒,由於久旱,土壤乾燥,可能會造成自來水原水濁度上升。

依國家發展委員會「 2050淨零碳排路徑 」規劃,我國預計在2030年達成市售電動機車占比35%,並於2040年包括新售小客車一同全面電動化。而由電動機車相關業者組成的「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則在今(1日)發布「2022台灣電動機車產業政策建言書」,針對電動機車目標提出2030年先達成50%,同時也鼓勵地方政府制定比2040年更早達標的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