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因應國家減碳政策與全球ESG浪潮趨勢,被列為碳排大戶的石化業者紛紛布局各式新能源、尋求轉型契機。

儘管肥料和穀物價格已比去年俄烏戰爭後的高峰大幅下滑,但農業專家和分析師卻警告,全球糧食供應仍面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

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造成的傷亡凸顯了災害預警和應急回應的慢半拍,除了修建堤壩等「硬體」措施,中國各地正在探索應對極端天氣的「軟體」升級。

花蓮918地震後餘震不斷,加上連日雨勢,導致 蘇花公路 台9線159.3公里處的 大清水隧道 南口,前天深夜發生坍方意外,阻斷雙向交通。公路總局除盡速在15日下午5時搶通,也採4項海陸空疏運措施,除台鐵、海運、航空增班,中橫上午7時至下午5時開放小車、中巴通行。

中國大陸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11日與 美國 總統氣候問題特使柯瑞舉行視訊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後續將進一步保持溝通。

《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碳稅即將開徵,工商協進會11日提出八點建言,促政府速定相關子法,碳費徵收須考量企業整體競爭力、日後超徵稅收提撥一定比例協助企業溫室氣體減量等,以減少對工商界的衝擊。

受俄烏戰爭影響,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台電去年虧損達新台幣2675億元;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今天表示,今年預計再虧2785億元,至年底恐累虧逾5400億元,除政府1500億元增資,也會向電價審議委員會爭取電價調整空間。

環保署 2022年與海委會合作進行空氣品質監測工作,將空品監測範圍由陸域延伸至海域,初步3個月監測結果顯示,自2020年起實施的低硫燃油政策已有成效,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濃度,並發現船舶進出港若減速可降低汙染排放,環保署表示,未來新的一期 空氣汙染 防制方案,並將船舶限速、岸電規範也將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