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第廿九屆氣候峰會(COP29)昨正式開幕,峰會主席穆赫塔爾.巴巴耶夫在開幕致詞強調,氣候行動一定要取得必要的融資,COP29將議定新的氣候融資目標,需求高達上兆美元,然而再大的數字也比不上無作為的代價。

COP29將在11日(一)起於亞塞拜然舉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5日邀請三位專家分享今年國際上的討論重點,學者專家普遍認為今年COP29的討論將以財務與資金分配為重,輔以敦促各國提出更嚴格的國家自訂貢獻(NDC),還有建立城市韌性、保育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解方等目標,為本次會議亮點。

聯合國氣候大會即將於11日至22日在台灣不熟悉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開議,這場會議成為台灣公私部門最多人想去,卻因為主辦國簽證取得不易、持我國護照有無法入境的疑慮,而紛紛打退堂鼓最明顯的一次。

中火二期通過環評,將會新設4部燃氣機組,但並未如承諾拆除相同數量的燃煤機組,而將轉為「緊急備援」使用,環保團體要求台電履行承諾「增一拆一」,並有在野黨立委提出刪減台電購煤預算案做為反制。

賴清德總統昨(24)日召開第二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調高2030年、2032年減碳目標,預計明年1月確立。他強調台灣要有迎頭趕上的決心,以及務實的政策及執行力。 目前台灣的減碳目標規劃2030年減碳23%至25%,日本目前定在2030年減46%至50%,南韓則是定在2030年減少40% ,並表示 願意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中華景觀協進會在10月19日(六)舉辦「淨零時代景觀與自然共好倡議論壇」,邀請六位重量級的產官學研專家齊聚討論,希望以「與自然共好」為核心凝聚共識,促進跨界合作與交流,為未來的景觀設計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指導方向。

環境部甫公布碳費三子法,除了定價碳費為新台幣300元,業者若申請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或選擇國際減碳最高標準之行業別指定目標,可以優惠費率B方案每噸100元或A方案每噸50元,甚至可再打兩折。此項決策過程的拉扯,毫不意外的凸顯台灣褐色、高碳經濟轉型的困境。

追求 淨零 ,對全球各國各地域人民而言,是一種對自我生存永續性的責任允諾,也是不分國家強弱貧富,地球村子民應有的責任與驅動力。

出席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六十周年大會歸來,全球逾五十個國家,近千位專業景觀生態規畫設計者與年輕學子共同參與,此次以「Code Red, For Earth」(面臨地球紅色警戒,拯救地球)為主題之跨域跨界交流—包括聯合國相關之人類棲息、世界自然保育、全球都市生態 保全 、世界遺產、文化景觀保存、氣候變遷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