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嚴峻旱象難解,不僅部分縣市展開限水措施,連帶也引爆缺電危機,水利署則持續把握機會,中午在寶二、永和山、曾文水庫進行人造雨,盼能利用午後對流增加集水區雨量。

2020年全國電力消費較2019年成長2.1%,遠高於近十年平均,經濟部推估今年起未來七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2.5%。

全球水資源嚴重不足,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高度缺水」的國家。

砂拉越,馬來西亞的三大州屬之一,擁有亞洲最茂盛的熱帶雨林。但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出現大規模工業伐木後,一切都變了。失控的濫伐破壞珍稀樹種與野生動物棲地,衝擊當地原住民生計,熱帶雨林迅速消失則加速全球暖化。馬來西亞砍伐天然林,台灣正是主要消費國。

台灣正面臨枯旱節限水措施。

藻礁公投爭議持續擴大,今天(4日)包括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等人舉行記者會表述立場,除了支持政院昨天所提的再外推方案,以達到保護藻礁及非核減煤的雙贏,並表態將在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最近《經濟學人》以雷達圖上的台灣為封面,左有大陸五星旗,右是美國星條旗,以光點象徵軍機、軍艦,並指為「地球上最危險地區」。兩岸關係近來確實兵凶戰危,原因複雜多變,不過筆者今天要談的主題是氣候變遷的挑戰!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暖化導致大量冰川融化,竟使地球自轉軸明顯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