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昨(6日)公布《2021年再生能源統計》,指出2020年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260GW,不僅連續兩年破紀錄,更比2019年的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176GW增加了近50%。

德國郵政DPDHL集團加速去碳化計畫,做出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決策,並且在2030年前投資70億歐元發展氣候中立物流。

為避免氣候變遷帶給人類毀滅性浩劫,世界各國積極發展綠能,透過減碳來解決暖化問題,但離實現目標仍有一大段差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發布的最新報告,2050年之前,清淨能源投資須增加30%至131兆美元,才能達到《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

台中、苗栗將擴大限水,民眾已開始採購水桶準備「搶水」。每逢旱災先犧牲的總是農業和民生用水,大多數的水資源給工業大戶使用,自來水公司卻連年虧損,等於把納稅人的錢拿去補貼工業用戶。其實很多工業大戶、科技大廠樂於善盡他們社會責任,政府應盡速調整價格結構,讓使用者負擔合理成本,才是業者永續發展之道。

經濟部長王美花24日宣布,台中、苗栗將在4月6日轉為水情「紅燈」,採分兩區「供五停二」,對於將實施多久,王美花表示要看老天賞不賞臉。

水情吃緊,目前全台農田停灌面積已達7.4萬公頃,佔灌區的24%,創歷史新高。昨(22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諸多立委就質疑,「每次缺水都犧牲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就算水庫的水都給農業用也不夠」,停灌措施是為了減少農民損失,而非為了民生、工業用水退讓。

旱災中央應變中心最快24日召開水情會議,會中可能決定後續抗旱措施。預料本次會議暫不會進入分區限水,但「非工業用水」大戶節水率提升至20%,除新竹、苗栗、台中等縣市外,可能擴大至其他縣市,公營游泳池也可能率先暫時停水;若水情嚴峻未改善,產業用水節水率下一波也很可能調升至15%。

經濟部擬於明年開徵耗水費,據了解,經濟部已向行政院建議,以每月用水超過1萬度以上作為課徵對象,水利署調查,每月用水逾1萬度包括石化、造紙、光電、電子、鋼鐵業等五大產業,還有部分食品業、紡織業,及國營事業的台糖,共計1,817家廠商,每月用水量占比達4成1,是首當其衝要被納入徵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