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訪中行程或有重大進展,消息指出,中國計畫將2060年碳中和目標大幅提前至2050年,並承諾停止投資國際燃煤項目,未來幾周將是凱瑞氣候外交關鍵期。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多開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表示,全球許多大型企業要求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為強化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和競爭力,建議企業可先將短期目標放在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著重於發展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在建立碳交易機制方面,可參考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

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調查1970至2019年發生過的災難,是有史以來針對極端水文與氣象造成死亡與經濟損失的最全面性調查。

行政院昨裁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應明確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環團多半表示肯定,但行政院現在只喊目標,尚未提出更明確的減碳政策工具及完整構想,應該立即送出院版草案以供檢視,且除了2050以外,也要同步修正2035、2040等中短期減碳目標。

近年來,氣候變遷成為全球各地頻傳重大天災的緣由,相關損失的嚴重程度和影響時間的不確定性,亦成各國經濟與金融風險的來源。

環保署表示,將明確把二○五○淨零排放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中,近期草案就會出爐,努力趕在九月前預告。

農委會甫預告修正的「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第二條之一,將由過去函釋改以明文入法,規定回填土不可為廢棄物或其他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之物質,以免污染農地與地下水。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預告,將在今年9月25日發起青年抗暖大遊行,針對政府各部門,提出7大訴求,並透過記者會來號召社會各界共同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