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碳交易制度 會計師:台灣已沒有蹉跎觀望的時間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多開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表示,全球許多大型企業要求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為強化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和競爭力,建議企業可先將短期目標放在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著重於發展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在建立碳交易機制方面,可參考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

勤業眾信指出,根據「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 2021)」,台灣在61個名次中僅排名第57,中國大陸則位居第33名;在CCPI四大指標中,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及能源使用等三指標,台灣在發展碳排放的政策還有努力空間。

目前世界大廠紛紛要求其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Apple宣布其所有業務與供應鏈在2030年以前,全部得透過自我減量或碳交易、取得碳權等外部抵換方式達到碳中和;Nike則以2030年供應鏈減少30%碳排放為目標;而台積電也將要求供應商在2030年前節能20%。因此,不論是早幾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或近期熱議的ESG,都將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必修課題,建議企業應即刻搭上節能減碳的時勢列車,加入全球市場競爭行列。

陳文孝說,台灣要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須從上到下全民積極共同參與,不論是徵收碳費,或是實施碳交易機制,只有先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才可能激發企業減排的內在動機。就短期目標而言,可先以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是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才能維繫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力。

在碳交易制度方面,陳文孝建議,為避免有償排放制度在導入初期影響面過大,台灣未來也可循國際與中國大陸的漸進模式,針對高碳排放量的能源產業優先實施有償排放機制,雖然不可避免轉型過程中影響整體能源政策與物價波動,但面對國際潮流大勢,台灣已經沒有蹉跎觀望的時間。

陳文孝表示,大陸碳交易制度可以追溯至2011年10月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和深圳市」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並於2013年在深圳成立第一個地方性碳排放權交易所,隨後開展其餘省市的交易市場。這七省市的碳交易試點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產業。自此,溫室氣體付費排放的觀念逐步被建立。

大陸首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所今年7月底開市,啟動大陸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目前大陸碳交所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CEA)開市一個月以來,已經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844萬噸,成交金額達人民幣4.16億元。然而,目前納入中國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只有發電產業,預計未來將逐步納入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產業。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