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全球氣候峰會(COP26)十一月中旬落幕,兩週內聚集了全球上百位領袖與數萬名各界代表齊聚一堂,研商抗衡全球暖化新的目標與對策,會中並奠定了世界逐漸減少煤碳使用,以及已開發國家大幅增加氣候融資等的重要里程碑。

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台北市環保局今天預公告「北市因應氣候變遷碳中和管理自治條例(草案)」,盼與各界共同努力在2050年前實現零碳台北目標。

蔡英文總統於7日參加能源論壇時,提出「先低碳、再零碳」主張,除了應對全球對碳中和的趨勢,也是向即將舉行的公投案喊話。惟依照政府未來的能源規畫,不但無法如蔡總統所說的低碳,反走向排碳暴增惡果,與全球減碳趨勢相悖離,並威脅產業發展。

海峽交流基金會今天舉行財經法律顧問會議,探討中國大陸「雙碳」政策及未來經濟情勢。會上認為,中國大陸、甚至全球都在重視碳排新標準,台商需及早因應。

秋冬空污季到來,去(2020)年環保署試圖透過擴大空污費差別費率,提高廠商空污季的減排誘因。不過近期草案卻悄悄下架,等同相關政策中途喊卡。

環保署坦言,擴大空污費差別費率的辦法暫緩,但空污費並非唯一政策工具。各地方政府所提的「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書」有300多項空污減量措施,更能因地制宜。

環團則表示,台灣整體空污費率仍偏低,呼籲未來不分空污季節,全季空污費率都能調高,引導業者投資空污防制設備。...

國際能源總署在2018年公布資料看,台灣住宅電價是全球第三低,工業電價則是全球第五低。

關於台灣淨零排放路徑,環保署長張子敬今天說,預計明年初由國發會公布;他也說,目前台灣尚未有「碳捕捉」技術的主責機關,因此未來將由環保署負責整合,協調各單位討論。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上,英國一向表現積極;2008年,英國正式頒布《氣候變化法》,成為世界上首先立法,明確中長期CO2排放量目標的國家;2019年6月,英國新修訂《氣候變化法》生效,正式確立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2020年11月,英政府又宣佈一項涵蓋10個方面的「綠色工業革命」計畫,包括大力發展海上風能、推進新一代核能研發、加速推廣電動車等;2020年12月,英政府再次承諾2030年英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至少降低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