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政府為了「淨零」所擬的達標工作和目標仍有75%的不足,有賴未來新科技來助成,亟需參考國際上的規劃加以修正。

因應全球氣候風險,多國政府已陸續展開相關立法,台灣方面,各主管因應「碳」管理議題,已經從多管道下手,修定相關政策法規,將會大幅影響國內產業的未來。

綠色通膨來襲

原本以為只有廢核的台灣會出現「綠色通膨」,但從現在的情勢發展來看,綠色通膨可能會成為全球性問題,但台灣會更為嚴重。

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去年承諾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於今年初公布。

過去兩年因為氣候變遷、新冠疫情以及中美對抗的三大因素影響,使得全球企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挑戰。

公投落幕,包括三接不需遷移、核四不重啟等結果,都奠定台灣未來以天然氣、綠能為發電主力的路徑;不過,半導體大廠等擴廠導致用電攀升,外界擔憂未來供電有隱憂。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汽機車依法需距離行人3公尺,約一個車道寬才能轉彎,但實務上距離測量十分困難。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7年與2021年提交的二份電力報告,儘管能源局預估綠能發電量到2026年能滿發,但業界指出,2020年「光電七七事變」嚴重阻礙光電建置,疫情三級警戒也讓離岸風電開發進度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