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淨零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背景說明

2050淨零碳排已是多國的減碳目標,金管會日前亦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環保署表示,碳盤查將採分級管理,過去查驗機構需由國際認可機構執行,未來企業可依照自己需求,於國內查驗機構查驗即可。

除碳盤查外,碳定價一直也是爭議的焦點。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至於碳費該收多少?環團與工總也不同調!工總調查關於碳費的定價,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立委蔡壁如則批評,碳定價太低,無法引導高碳排產業轉型。民眾黨認為碳費每噸300元,且每兩年要滾動式調升。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每噸碳排收300元,每月電費僅增45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應達到每公噸75美元(約台幣2200元),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蕭代基則同民眾黨意見,參考英國學界建議,認為每公噸應收取300元。

但不論收費多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實施碳排放交易有29國,使用碳稅、碳費有35國,加總為64國家或地區。以2020年為例,530億美元碳定價收入僅涵蓋全球不到22%碳排放量,顯示碳定價必須加快推動。

活動照片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南故宮會勘

    南故宮會勘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

兩週後就是1218公投日,公投第四次意見發表會2日登場,正反方代表積極闡述意見。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於1日呼籲各金融機構董、總,從現在開始盤點並思考自身碳排量,以及投融資客戶的碳排量;他說「過度國防或聲色犬馬的產業,要做一些取捨抉擇」,面臨極端氣候變遷下的風險與商機,需從董事會高度,從策略上去發揮加強金融影響力。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今(1)日出席全球化講堂致詞時指出,「現在談三接」,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所談的淨零碳排歷程來說「是落後了」。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昨(1)日呼籲各金融機構董、總,從現在開始盤點並思考自身碳排量,以及投融資客戶的碳排量;他說「過度國防或聲色犬馬的產業,要做一些取捨抉擇」,面臨極端氣候變遷下的風險與商機,需從董事會高度,從策略上去發揮加強金融影響力。

甫落幕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需在明(2022)年底之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

民眾投書媒體指COP26後有些國家為達到淨零排放目標,開始要蓋新核電廠。

今年冬天歐洲與亞洲特別冷,中國大陸為為響應國家「能耗雙控」的號召,各地紛紛傳出「開三停四」的限電的措施,甚至要求工廠全面停工,以達成減碳的目標;同時也帶動天然氣價格飆漲、嚴冬即將來臨之際,許多民眾將改用燃油取暖,致使燃油發電成本上升,台商為避免不斷電,雖自備發電機設備,但發電機所使用的煤油成本,也會水漲船高。

在接下來的四天裡,世界貿易組織(WTO)有望終於產出一份終止有害漁業補貼的協定。這份協定是超過廿年談判的結晶,也與台灣息息相關,因為台灣是全球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提供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