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淨零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背景說明

2050淨零碳排已是多國的減碳目標,金管會日前亦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環保署表示,碳盤查將採分級管理,過去查驗機構需由國際認可機構執行,未來企業可依照自己需求,於國內查驗機構查驗即可。

除碳盤查外,碳定價一直也是爭議的焦點。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至於碳費該收多少?環團與工總也不同調!工總調查關於碳費的定價,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立委蔡壁如則批評,碳定價太低,無法引導高碳排產業轉型。民眾黨認為碳費每噸300元,且每兩年要滾動式調升。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每噸碳排收300元,每月電費僅增45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應達到每公噸75美元(約台幣2200元),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蕭代基則同民眾黨意見,參考英國學界建議,認為每公噸應收取300元。

但不論收費多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實施碳排放交易有29國,使用碳稅、碳費有35國,加總為64國家或地區。以2020年為例,530億美元碳定價收入僅涵蓋全球不到22%碳排放量,顯示碳定價必須加快推動。

活動照片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南故宮會勘

    南故宮會勘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天發布台灣企業對於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調查報告。

每年冬季於瑞士達沃斯(Dovos)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今年因疫情延後至5月23日展開,今(25)日談論到了日漸加劇的氣候變遷議題與糧荒危機。環境學家與美中氣候特使均倡議,應推動能源節構轉型,並打造可持續性糧食生產系統。

台灣將於2024年開徵碳費,但具體費率及徵收機制仍不明朗。

政府在制定區域水資源經營計畫時,往往已考慮到地區未來發展跟供需狀況。

學者表示,就算再生能源進度都能趕上,仍需要火力發電,台灣排碳根本沒有辦法歸零。

苗栗銅鑼鄉竹森光電案申請非都市土地變更,卻因位在林務局公告的「石虎重要棲地」範圍內,不只農委會建議應避免開發,民間及保育團體的反對聲浪也從未止歇。

苗栗銅鑼鄉竹森光電案申請非都市土地變更,卻因位在林務局公告的「石虎重要棲地」範圍內,不只農委會建議應避免開發,民間及保育團體的反對聲浪也從未止歇。

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50年淨零碳排轉型勢在必行,金融業紛紛動起來,設定短中長期目標,以達成淨零碳排的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