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國防部昨公布民國一一○年「中共軍力報告書」與「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首度揭露,共軍現階段已具備對第一島鏈以西區域軟、硬殺電子攻擊、通信阻絕與遮沒能力,可結合網軍啟動有線、無線的全球網路攻擊,初具癱瘓我防空、制海及反制作戰體系的能力,對我威脅甚鉅。
中美繼續在印太地區角力,大陸海事局近日發布修法公告,要求外國籍的核動力船、潛水器等五類船舶,進入中國大陸領海前先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否則將按相關法規處理。這項措施從九月一日起生效。
蔡英文總統今天表示,台灣將致力和區域行為者合作,不會將安全夥伴的協助視為理所當然,努力和鄰國合作,防止台灣海峽、東海及南海爆發軍事衝突,「我們不走向軍事對抗,盼與鄰國在和平、穩定且互惠的原則下共存,並堅持捍衛我們的民主和生活方式」。
「前哨預策」創辦人范疇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中國經濟過去幾個月出現讓所有西方政經學人士目眩神搖的自殘現象;已進入戰時經濟,但不代表就會對外打仗。台灣企業與中國經濟的密切往來,恐怕得立刻順著戰時經濟的邏輯,降低連帶受損程度。
美軍正聯合英、澳、日本部隊,在印太地區舉行40年來最大規模軍演,海岸防衛隊4500噸傳奇級海巡艦「穆洛號」8日已從加州母港阿米達抵達西太平洋,將部署在西太平洋數月,此次任務旨在支援負責監督該地區軍事行動的美國印太司令部。
綜合媒體報導,台灣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為台灣在歐洲國家成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代表處;歐美發聲明支持,陸堅持「一中原則」抵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天在華府與日本國家安保局長秋葉剛男會晤,台海和平穩定再次成會談焦點之一。兩人也強調美日共同維繫自由開放印太區域的重要性,明顯劍指中國。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近日表示,中國目前是習近平一人決策,為台海帶來空前不確定性,美國會多方強化區域嚇阻力。
蔡英文總統接受日本文藝春秋月刊訪問,一方面當然是在國內疫情穩定後,回過頭來開始對國際發聲,但另外一方面,則是觀察到美國下半年把外交重點放在亞太,預先設定議題。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