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美國總統拜登15日與歐盟領導人舉行峰會,根據會後聲明,美歐領導人承諾在終結疫情、貿易合作,與應對俄羅斯等領域,建立高層工作小組或對話管道;美歐將協調一致與中國大陸往來,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共同關切領域合作,並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十三日在峰會公報中首度提及台灣局勢。日媒報導,G7各國原對提及台灣有歧異,法德不願得罪中國大陸,面露難色,在日美力促下,各國領袖於公報發表前數小時才定案。對此,蔡英文總統沒有多加發言,僅表示須堅守信念。
編按:從美中角力 看國際新興科技布局趨勢與台灣的挑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李佩縈、陳麗芬於《工商時報》撰文提出觀點指出,為了確保在敏感產業與國際策略夥伴對台的信賴關係,台廠須先盤點自身的供應鏈安全性,並避免政治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今天公布關於美國取得從半導體到電動車電池等關鍵產品的檢討結果,並表示美國將成立新的行動小組對抗不公平貿易行為,鎖定中國為目標。
擱置四年的台美TIFA談判有望重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周一暗示,美國將與台灣重啟貿易投資談判,但談判時程與是否朝向全面雙邊經貿協定為目標等細節,則未說明。對此,對外經貿談判辦公室談判代表鄧振中表示,現在已到重啟TIFA的時間點,我方已做好準備,未來在環境保護、勞工、供應鏈安全、數位經濟、智財權等,都是可列合作諮商議題。
綜合媒體報導,香港警方上月以新冠疫情為由,拒絶批准支聯會6月4日在維園舉辦年度燭光晚會。並再三呼籲市民,不要參與「任何未經批准集結」,海外港人誓言延續傳統。支聯會表明今年在6月4日當天不會組織任何「六四」相關活動,但呼籲市民「自發悼念」。
自2月份農曆春節以來中國及香港市場都出現大幅度的修正行情,直至5月下半月開始,不論中國或是香港股市才開始出現回升反彈行情,但過去幾個月,儘管市場擔憂中國會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加速市場下跌幅度,外資都呈現買超狀態,尤其近半個月外資買超速度加大。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香港立法會通過涉及行政長官(特首)和立法會選舉的修訂草案,有官員聲稱這是「撥亂反正」;這項修訂案的目的是要落實北京中央「愛國者治港」的方針。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