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23日表示,大陸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坦言「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最大變數」,這也加重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

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第一季GDP年增率優於預期,主要來自消費回升,第一季消費最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6%,貢獻率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是經濟「三駕馬車」中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通縮之爭仍未停歇,向經濟學家討教,有三個預測,首先是通縮不會得到官式認定,自1988年搶購風潮以來,當局即將通膨立為鬥爭對象,但35年來一次也沒有認定過通膨,通縮也是一樣;其二,通縮問題是無法否認,但這次通縮真是非典型性的,但其結果是有殺傷性的,那就是衰退的風險。理論上大陸經濟應進入復甦周期,但現實中大陸經濟還在萎縮甚至可能出現衰退。其三,政策定變。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會反射出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經濟會的判斷和決策。人大閉幕一個多月,新班子在沿用李克強的調控思路,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李強極可能提出新主張,但那主張是什麼,政策如何變,只能「拭目以待」。

中美兩強爭霸,夾在中間的台灣近期頻頻成為國際焦點,身為前副總統,呂秀蓮以馬關條約為引子,提醒、呼籲國人同胞應記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歷史教訓;過去是日清共管台灣,今天是美中共管,這樣的未來,是國人想要的嗎?

CPTPP是一高標準FTA,新成員除概括遵守既有協定外,還須做更多承諾。即便是條件很好的英國,由正式申請到完成談判,也須大約兩年。台灣未來即使取得談判入埸券,也要經歷冗長談判,所以有必要先做好短期無法加入的影響因應。

無庸置疑,迄今為止台灣與重要國家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洽簽進展有限,國內產業各界心知肚明,在難以參與RCEP下,如果台灣無法加入CPTPP,未來恐將淪為國際社會孤兒,長期不利產業參與競爭。再者,CPTPP是「友台」的日本主導,同時是中國大陸尚未加入的組織,相對較無障礙,無疑已提供台灣獲致加入CPTPP的絕佳機會。

隨著兩岸交流回溫,台灣工商界近期也陸續訪中。據新華社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 10 日在京會見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一行。劉兆玄表示峰會願深化兩岸產業合作,促進融合發展。

總統 蔡英文 和美國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 (Kevin McCarthy)6日於雷根圖書館會面,除讚揚美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指出,這場備受矚目的事件,標誌著民主的團結,並且對抗中國的威脅。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對此表示,此為「倚美謀獨」的挑釁行徑,予以強烈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