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高低,一直是台灣、中國、美國間互相角力、互相投入與抵銷的過程。
台灣一直擔心認知作戰、聲討中共同路人;真正危機是偽美國同路人,散播不實言論,把台灣推向險境。我們如果沒有打敗敵人的能耐,自己就要控制,不要期待老大撐腰。備戰導向的參選人,會重蹈內唐亞胡覆轍,引導台灣走向戰爭;強調避戰,才能以和談開啟兩岸和解,迎向台灣長期和平。
台灣這個被《經濟學人》喻為世界上最危險地區,需要的是務實可行的避險策略,而非美好但不切實際的詞藻願景。兩岸經濟協議的延續,意味著兩岸經貿持續合作的可能;或許這並非理想情境下的最佳選擇,但卻是基於理性的最務實判斷。因此,無論大陸延長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原因為何,對台灣來說,都將是重新省視與思考的契機。
見微知著,台灣不僅不能鬆懈,既要維持半導體產業的優勢,提防中國大陸的追趕,更要投資新興產業,目前僅半導體產業就已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更遑論還要培養及儲備未來科技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式,蓄積人力資本,創造競爭力,值得政府審慎評估、未雨綢繆,結合大家的努力,才能讓台灣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永遠占有重要的席位。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馬英九指出,這是為了避免美中走向更激烈對抗,影響整體世界秩序,目前最好的方式。美國應該扮演鼓勵兩岸對話、謀求和平的角色,也嚴正表達,部分意圖把台積電當武器,意圖把台灣當戰場,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完全沒有考慮到台灣人民安危福祉的美國人士,以及以謠言代替事實,甚至介入台灣選舉的國會議員,台灣人都非常不歡迎,美國政府也應對此嚴正表態。
從以巴再起大衝突的啟示,戰爭促使仇恨升高,兩岸若發生戰爭,生命財產瞬間傷亡損失,即使軍武如何強大,也難抑制弱者的報復,仇恨輪迴永遠沒有贏家。數十年經貿交流及旅遊增進雙方不少理解,中國許多網紅、作家在網路上稱讚台灣誠善、熱情民風,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交流增進理解好感,促使民間反對戰爭。
星展銀行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表示,兩岸ECFA完全終止的機率並不高,若真的發生,因台灣非電子產業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高,將受到最大影響,未來須持續觀察後勢發展。
星展銀行12日舉辦2023年第四季經濟展望線上記者會,馬鐵英被問到兩岸ECFA若取消對台灣影響時指出,台灣主要是非電子產業對大陸貿易的依存度高,尤其是石化、橡膠、機械業等,預期受到影響最大。
但兩岸ECFA完全終止的可能性不高。馬鐵英認為,...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