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綜合財聯社、華爾街見聞等媒體19日報導,美國財政部於當地時間18日發布截至今年5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中國美債持倉於5月跌至9808億美元,較4月下降226億美元。
要實現5.5%左右的增長目標,下半年GDP必須同比增長8.15%左右,難度很大,面臨著疫情、通脹、就業、樓市、信心、債務等六關考驗。
《經濟學人》指出,疫情對習近平造成極大政治壓力,讓中共內鬥傳言甚囂塵上。但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習近平年底仍可順利連任。
綜合港媒報導,習近平在國家主席任內第二次訪港,為「七一」活動送暖,並表達對新一屆港府的支持。抵港後發表簡短講話,指香港歷經風雨後已經浴火重生,並強調「一國兩制」是好制度。然英美兩國同步指責北京沒有信守「一國兩制」,剝奪對對香港人的承諾。
香港將迎來特區成立廿五周年。如果以鄧小平當年說的「五十年不變」而論,香港現是行程到半。值此時,世界格局已在百年大變中,中國大陸在大變前夜,香港也走到關鍵路口,一個「變」字,蘊含著種種前景關切和猜想。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 以目前兩岸的氛圍,ECFA當然不可能深化擴大,但至少應掌握現有的貿易利基。政府因應措施如果還是一成不變,繼續停留在鼓勵國內消費,提供出口補貼,治標而不治本的格局;不但損害台灣產業的利益,更達不到分散出口的目標。
面對美中矛盾加劇,中國大陸外交部19日發表4萬字長文,列出21點「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並逐條一一回應「事實真相」。對於美方對台政策,大陸外交部指控,美國背信棄義,掏空「一個中國原則」,企圖「以台制華」,是當前台海和平穩定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
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本週將啟程赴美,出席美國與台灣在戰略安全上的重要對話「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據指出,隨著美國防疫措施的鬆綁,顧此行將增加在美國的停留時間,並可望與美方高層有較多互動機會。而因應中國軍事威脅升高,國安高層透露,今年「蒙特瑞會談」除了軍售議題,也會針對實戰訓練進行討論,台美防衛合作更趨於緊密。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