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於今年十月發佈年度產業展望報告,在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開設專章討論。報告中顯示,縱使各界都斥巨資投入AI,但在生產效能上卻還未見效,以投資回報率來看不甚理想,但近期AI應用走入投資者視野,具體的經濟貢獻可能會在明年之後才會更加顯著;故 2022年如果是AI打響知名度的元年,那麼2025年就會是資金湧入AI產業的開端。

在科技當道的臺灣,數位人文的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本質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多數自然科學實事求是便是,後驗的客觀指標諸多,對於人性的討論較少。人文科學裡面,充斥人性、道德等先驗概念,以及權衡、分配等邏輯。如何結合兩者,邁向智慧國家,是我國當前所需考慮的重要議題。

宏碁在一九七六年創立,距今已將近五十年前。當年宏碁看好微處理機(Microprocessor)將帶動二次工業革命,而華人已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希望這次不要再錯失機會,否則就是歷史的罪人,宏碁並以「微處理機的園丁」自許,積極推廣微處理機的應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因研究社會制度的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國家繁榮,而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人已在國內出版三本中文暢銷書,故許多國人已知悉其貢獻。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認為各國地理位置不同,是導致各國所得不均的最重要因素,...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分別揭曉了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即將公布的文學獎。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John J. Hopfield)與有「AI教父」之稱的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Geoffrey E. Hinton)共同獲得;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稱生醫獎)則由兩位美國學者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Victor Ambros)與魯夫昆(Gary Ruvkun)(Gary Ruvkun)因對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後轉錄基因調控機制研究而獲獎。

十月五日的 國慶 晚會上,賴清德總統說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話,也許他自己還認為很有創意,他說:「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月一日剛過完七十五歲 生日 ,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一一三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民眾的祖國。」

當今的教學環境對全國乃至全球之「教師」們而言,的確具超大之衝擊,當AI如海嘯般席捲全球時,不僅學習者必須快速吸收聰明以對;對教師們而言,尤具教與學習間之互動、因應、調適與有效轉型之多向度挑戰。

美中兩國近期在人工智慧(AI)競賽愈發顯著。美國與阿聯酋等國加強合作,而中國則透過阿里巴巴等企業擴展全球夥伴關係。儘管AI發展迅速,但公眾對其風險的恐懼和誤解對於數位轉型乃至智慧國家的發展仍然是重大挑戰。政府應採取行動,提升政策制定水準、增加資訊透明度、改善公眾理解,讓社會全體一同 認識人工智能的當代角色,才能克服恐懼、步入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