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院士事略

本基金會前董事、史學大師許倬雲院士於2025年8月4日於美國匹茲堡辭世,享耆壽九十有五。本基金會同仁咸感震悼,爰簡述許院士生平事蹟。
許院士1930年出生於福建,為清末民初海軍少將許鳳藻之子。1949年入台大外文系,旋因傅斯年校長之勸導,轉入台大歷史系。1953年取得學士,1956年碩士,師事上古史家李宗侗教授,後赴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於1962年取得博士。
許院士畢業後隨即返回台灣服務,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許先生出國前即為助理研究員)。同時在台大歷史學系任教,由副教授、教授並擔任系主任。許院士在台灣工作期間,深受中研院及台大的學術前輩的欣賞與拔擢,在中研院推動了許多重要工作,包括「成立美國文化研究中心」等。在台大歷史系亦有許多新的創施與作為,並培育許多傑出的學生。
許院士於1970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教授,直至退休,其間治史論學,著述極豐。尤其像《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求古編》、《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書,蜚聲國際。許先生在史學上,善用社會科學治史,運用統計學於上古史研究,為漢學研究者開闢新方法,影響深遠。譬如〈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之類的論文,在當時便引起許多年輕學者的嚮慕。許先生又獨具世界史眼光,正如中央研究院的新聞稿中指出的,「他視野宏闊,以世界史的眼光探討中國古代史,卻不以中國為侷限,能從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較中,指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特色。」
許院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古史家,也是一位面向大眾的歷史學者。他在1980年代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曾以其健筆發表讜論,從自由主義者立場出發寫過無數政論文字,針砭時政,指引方向,對台灣政治轉型產生重大的影響。許院士後期則著手撰寫許多帶有公共史學性質的書,以歷史知識為基盤,延伸運用到管理、組織、領導等許多方面。
許院士熱心培育、幫助年青人才,如1960年代起,透過研習營與國際會議,在台灣提倡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2000年代,在美國等地舉行六屆「浩然營」,培育大量各界人才。2005年起,在《中國時報》余紀忠董事長支持之下,於東南大學倡設「華英文化系列講座」等。許院士是蔣經國基金會的創始成員,擔任北美主席多年,資助許多學者的研究工作。而2024年獲得唐獎漢學獎之後,馬上宣布將五千萬獎金作為「許—孫獎學金」,作為鼓勵年輕學子之用,尤為偌偌大者。
此外,許院士早年有概述奮鬥歷程的小書《心路歷程》(1964),該書名「心路歷程」一詞從此成為膾炙人口的習用詞。而許先生克服身體缺憾,奮鬥向前的經歷,也鼓舞許多世代的人心。許先生深於體察時代人心,富有悲天憫人之意,並不吝給艱苦生活的人指引,譬如他曾回覆高雄燕巢老兵的一封信,寬慰一群惶惑無主的退伍榮民,即是一例。
許先生在過去半世紀中,獲得無數榮譽:於198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於2004年獲美國亞洲學會傑出貢獻獎,並於2024年獲頒唐獎漢學獎。
許院士從2002年到2008年之間擔任本基金會董事,任職期間,獻替極多,成為本基金會諸多工作的重要指南。許先生克享遐齡,今歸道山,本基金會同仁謹簡述先生生平如上,以表深切悼念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