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網路時代人人可發表自己的看法,日前台灣賽車教父廖志賢在直播中,稱5個大學科系「 沒用 」的言論引起社會大眾熱議。無獨有偶,教宗方濟各16日在接見意大利各所大學校長時,也談起大學現存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走向,值得你我一同思考。
編者按: 大學招考新制上路,今年應屆考生需於4月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以利申請理想學校;卻造成許多家長、學生花錢尋求外界協助的亂象,甚至發生北科大直接將檔案商品化的情形。到底「學習歷程檔案」存在意義為何?是否只是新課綱中的冰山一角,值得關注。
編者按: 網路發達的今天,虛擬社交已成日常,但也衍伸出不少現象,近年來「社群恐慌」問題(Fear of Missing Out,FoMO),在青少年族中發酵,有高達9成的人曾有任一項社群恐慌狀況。兒福聯盟針對此現象,於22日舉行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調查發表記者會,揭露新興社群平台對兒少的影響。在社群媒體的侵蝕下,下一代是否有辦法維持身心平衡,值得持續關注!
編者按: 據週刊報導,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傳遭男友施暴,對照近期發生一連串社會暴力事件,如今連民意代表都受到暴力對待不敢聲張,使得社會安全網修法議題浮上檯面。在30日衛福部公布的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報告顯示,發現台灣每5名婦女就有1人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精神暴力最多,其次是肢體暴力。
編者按: 少子化問題嚴重,亞洲國家更在生育率排行上敬陪末座,各國政府都不斷推出相對應政策,希望能減緩負人口時代所帶來的影響與壓力。台灣方面,從縣市首長,到中央立委,都為了解決少子化並鼓勵民眾結婚、生育,各自拋出不同方案來因應,台北市長柯文哲甚至點出:「如何讓年輕人願意結婚才是重點」。
「兒少性侵案至今仍頻傳,除了性侵害防治法,還要保護吹哨者!」監察委員紀惠容、葉大華、王美玉與張菊芳30日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從加強保護吹哨者、讓兒少勇於求助等面向,防治兒少性侵。監委張菊芳建議政府減少受害者重複論述,紀惠容則呼籲政府儘速制定《揭弊者保護法》,並納入兒少性侵的通報。
編者按: 數位時代來臨,全球對於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台灣雖有台積電、聯發科等珠玉在前,但近年來教改亂象頻傳,到底我們的下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下是否能把握先機?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23日便針對此事罕見投書媒體,憂心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呼籲高中教育乃至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應更重視數理教育基礎的奠定。
編者按: 台灣三級警戒從兩週、四週延長到六週,目前看起來解封還未見曙光,疫情打亂所有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而除了要加強防疫外,專家提醒也要預防可能衍生出來「心理健康」問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疫情所會引發擔憂和壓力,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族群就是年輕人、婦女。而政府對「通訊心理諮商」設下了一堵高牆,讓心理治療所、諮商所無法及時提供服務給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