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全世界貧富差距逐年增加,除了在各行各業薪資上M型化外,教育也跟著M型化。2015年民間基金會調查就指出,社經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進國立大學的比例越高;而2022年的今天,高教現場在少子化與疫情衝擊下,又有甚麼改變呢?
編者按: 108課綱上路以來,學習歷程檔案如何寫,一直是學生、家長關注的焦點。有高中職教師透漏,該政策實施後,城鄉差距使得檔案成果呈現高度「M型化」,且資料蒐集與準備過程,更是大多仰賴外部力量代勞,無從具體展現個人表現情況,也讓不公平的趨勢更加明顯。
編者按: 108課綱上路,高中生升學需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為避免變成軍備競賽,教育部再三強調,各大專院校,不宜以學習歷程名義辦理具有金錢對價關係的招生活動。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7日卻指出,北科大身為負責招生的主委學校,竟公然將學習歷程以商品販售,嚴重違反招生倫理。
編者按: 疫情爆發後,各國因應在家上班上課,數位科技需求爆發性成長。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以「台灣數位教育元年啟動, 2030教育新未來」為題,邀國內外產官學者分享。其中,教育部將投入4年200億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成為與談的焦點話題。
編者按: 美國加州數學新課綱的審訂,從今年5月以來就爭議不斷。近期議論的焦點,是新課綱為了要弭平數學學習的成績落差,「不鼓勵」學生超前學習;新課綱也期望導入「社會正義」的思辨方法,在各年級的教學現場,讓學生可以不只是純粹的算術教學,而是透過數學題目的設計來認識、解決和現實生活有關的議題。而歷經無數次教改的台灣,是否也需以此做為借鏡?在理想與實際之間取得平衡,為下一代的未來負責。
作家吳淡如一段錄音在line上被瘋傳,吳淡如提到現在小孩不識孫中山,問他們「台灣在日據時期之前是甚麼朝代」?竟回答是荷蘭時期,再之前是猿人的石器時代,令吳淡如哭笑不得。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去中國化」竟造成「去歷史化」,學生沒有時序感,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台灣,可能一兩代都救不回來。
教育部國教署學習歷程系統於近日因人為疏失導致全國81所學校、學生7854人上傳檔案遺失,造成學生、家長恐慌。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表示,這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權益甚鉅,亟需教育主管機關研擬補救措施,以維教育公平正義;國教行動聯盟則說為,此事件對於學生權益及學習歷程檔案甚至政府的公信力皆有重大負面影響,令人難以接受。國教署27日允諾,這周之內公布初步處理結果。
編者按: 數位時代來臨,全球對於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台灣雖有台積電、聯發科等珠玉在前,但近年來教改亂象頻傳,到底我們的下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下是否能把握先機?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23日便針對此事罕見投書媒體,憂心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呼籲高中教育乃至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應更重視數理教育基礎的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