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M型化現場 學習歷程檔案問題浮現

編者按:

108課綱上路以來,學習歷程檔案如何寫,一直是學生、家長關注的焦點。有高中職教師透漏,該政策實施後,城鄉差距使得檔案成果呈現高度「M型化」,且資料蒐集與準備過程,更是大多仰賴外部力量代勞,無從具體展現個人表現情況,也讓不公平的趨勢更加明顯。

M型化社會體現 教育現場人力不足怎麼解?

自108課綱上路後,「學習歷程檔案」成為最受矚目的關鍵字,為了爭取理想校系,學生使出渾身解數豐富學習歷程,卻仍有人反應製作檔案花費大量時間,也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科系。即使一路走來風波不斷,此政策還是在111學年度開始列為大學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成為各大學校系錄取學生的重要依據。

新北高工教師黃耀南表示,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讓教學現場出現「M型化」的現象,

學習歷程檔案政策大大反映學生的背景條件;且在高中職師生比未調整下,老師工作壓力大,要全面輔導學生準備資料,更考驗學校與老師的附載力。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陳鐵虎認為,學生呈現學習歷程的成果,實則與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家境好、父母親背景與條件優秀,便能為孩子提供越多越好的幫助;相對來說,弱勢與偏鄉學生缺乏各方面的資源。

政策是否能彈性調整? 考驗政府智慧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專門委員林琬琪回應,其台灣各地差異大,連台北市都有城鄉差距的問題,因此對於學習歷程檔案呈「M型化」,倚賴民間反映,政府將會進而精進、調整政策。

至於高中職教師人力與師生比失衡,林琬琪說,教師員額過去受行政院嚴格把關,去年已歸還國教署規畫與管理,其中特別是公立學校員額已可逐步處理。至於教師難支應與協助學子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國教署也會再討論,看是否能提出更為彈性的作法,協助師生。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