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修法

有的企業超前部署,節電、綠(儲)能、資源循環利用,是這些企業拚淨零的集體共識。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4日指出,Intel已宣布在2030年或更早之前就要達到RE100的目標(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並逐年提報用電數據),但台積電同時期卻仍增加排碳15%;未來國際不只是比較晶片製程,在減碳、綠能的布局上也是很重要的競爭。

雖然碳定價可以鼓勵工業脫碳,但也有碳洩漏的風險,因為有些歐盟高汙染企業會遷到他國。歐盟利用對某些行業的免費配額來減低碳洩漏,但隨著氣候嚴峻及減碳野心增大,歐盟委員會決定逐步取消免費配額。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指出,2030年全球碳排必須減半,才能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台灣許多企業為價值鏈上游的製造代工,必須能精準計算排碳量,才能設定淨零碳排目標,進而努力去達成目標。

聯合國自2000年提出「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繼2015 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到近來的2050年「淨零碳排(Net Zero)」,顯見因應氣候變遷、追求永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間愈來愈強的共識。

國發會於3月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以下簡稱「淨零路徑」),訂定出我國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之行動計畫,使台灣的淨零排放方向因此更加明確、具體,此點應予肯定。然與先進國家作法仍有相當大差距,不免令人有些失望。

台灣電力公司今(26)日和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目標2025年達成興達電廠氣渦輪機混氫5%發電示範。

行政院會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