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修法

國際碳關稅壓力近在眼前,台灣邁向二○五○年淨零過程腹背受敵,第一道難題是二○三○年減碳目標該訂多少?現行規定是比二○○五年的基準年減少百分之廿的溫室氣體排放,環保署表示,會高於百分之廿,但具體數據尚待估算,今年底會公布,電力排放係數及用電成長是關鍵因素,會務實考量。

環境訴訟案件近年屢受矚目,司法院、法務部、環保署、經濟部去年曾研商設置環保專業法庭的可行性。

國科會 今天表示,與 經濟部 及 環保 署共同規劃的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關鍵戰略布局策略,聚焦技術、產業應用、法規3面向,將參考產官學各方建議,調整擬於年底前提出的行動計畫草案。

台灣預計二○二四年起徵收碳費。據了解, 環保署 今年首度委外研究,針對每公噸排碳課徵台幣一百元及三百元兩大方案進行影響分析,但報告認為,兩者對總體經濟衝擊皆不顯著,其中若收三百元,約減損六百億元,僅占二○一九年GDP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三二,建議台灣碳費起徵價為十 美金 (約台幣三百餘元)。

開發金控致力推動綠色金融,為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在綠色轉型的需求,昨發布「中小企業 減碳 調查」。

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表示,碳交易訂價在國際上分 碳排放 交易和收碳稅兩類,各國依不同情況實施,如日本實施的是徵收全球 暖化 對策稅,是碳稅的一種。

由於歐盟即將在2023年啟動碳邊境管制CBAM,要求自主申報相關,並且在2027年開始收取碳邊境稅,環保署長張子敬31日表示,排碳要付出代價,因此要讓是要讓這個碳有價值、價格,未來會成立碳交易平台。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今天指出,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公正轉型」非常重要,政府應思考政策對利害關係人的衝擊,尤其是經建部門必須當責,在設計政策時,就先將環境權、人權與對利害關係人的衝擊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