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衛報報導,根據最新研究《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The 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全球55%一次性塑膠垃圾產自20間公司,有國營也有跨國公司,包含石油天然氣巨頭和化工大企業,加劇氣候危機並造成環境災難。

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水情緊繃,電力也亮起警戒燈號,總統蔡英文的520連任週年挑戰不少。全面執政的一年間,如同競選時以能源為亮點的環境政見,環境施政仍是側重能源題,100天後亦將面對任內第二次的能源公投,接受全民的考驗。環境資訊中心去年推出蔡政府第二任期的環境能源挑戰,一年後再度檢視,也邀請讀者持續監督。

台灣一周發生兩次大停電,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應負起責任,檢視國家整體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更細緻面對不同階段的電力供需挑戰,確保社會的用電安全;台電的電力調度規畫,不能再只考慮日尖峰,必須針對夜尖峰提出更充裕的準備,不容台電再消極以對。

衛報報導,這份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研究發現,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正在使地球平流層變薄。自1980年代以來,大氣層的厚度已經減少了400公尺,如果碳排沒有顯著減少,到2080年,可能將再減少約1公里。大氣層變薄可能影響衛星、GPS導航系統和無線電通訊的運作。

繼2017年815大停電後,全台13日再度發生全台大停電!由於台電高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跳機,13日下午3時起陸續實施全台分區輪流停電,合計實施六輪1,139萬戶次停電,總計停電5.5小時,全台400萬戶受影響。對此,總統蔡英文、閣揆蘇貞昌及經長王美花都對此事件向社會大眾道歉。

2020年全國電力消費較2019年成長2.1%,遠高於近十年平均,經濟部推估今年起未來七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2.5%。

歐盟為遏止溫室氣體排放,規定在歐洲營運的發電廠、工業與航空業者在製造污染的同時,必須購買碳配額。

藻礁公投爭議持續擴大,今天(4日)包括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等人舉行記者會表述立場,除了支持政院昨天所提的再外推方案,以達到保護藻礁及非核減煤的雙贏,並表態將在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