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全球企業界為了減少排碳,今年購買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數量預計將創新高。為了迎合這股綠能趨勢,英國石油(BP)、道達爾(Total)與荷蘭皇家殼牌等歐洲石油巨擘,積極發展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等供電項目,不斷跟包括亞馬遜與微軟等科技龍頭簽長期供電合約,踏入由傳統電力公司主導的供電市場以增加新收入來源。

歐盟峰會廿四日在布魯塞爾登場,除疫情與英國脫歐問題外,各國領袖將討論如何在二○三○年前達成減碳百分之五十五的目標,但有關徵收碳關稅的討論,恐讓西歐國家與碳排量較高的東南歐窮國對立。

德國希望歐洲聯盟(EU)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等國成立氣候俱樂部,避免計畫中的「碳邊境稅」等環保關稅造成貿易摩擦。

衛報報導,根據最新研究《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The 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全球55%一次性塑膠垃圾產自20間公司,有國營也有跨國公司,包含石油天然氣巨頭和化工大企業,加劇氣候危機並造成環境災難。

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水情緊繃,電力也亮起警戒燈號,總統蔡英文的520連任週年挑戰不少。全面執政的一年間,如同競選時以能源為亮點的環境政見,環境施政仍是側重能源題,100天後亦將面對任內第二次的能源公投,接受全民的考驗。環境資訊中心去年推出蔡政府第二任期的環境能源挑戰,一年後再度檢視,也邀請讀者持續監督。

台灣一周發生兩次大停電,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應負起責任,檢視國家整體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更細緻面對不同階段的電力供需挑戰,確保社會的用電安全;台電的電力調度規畫,不能再只考慮日尖峰,必須針對夜尖峰提出更充裕的準備,不容台電再消極以對。

衛報報導,這份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研究發現,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正在使地球平流層變薄。自1980年代以來,大氣層的厚度已經減少了400公尺,如果碳排沒有顯著減少,到2080年,可能將再減少約1公里。大氣層變薄可能影響衛星、GPS導航系統和無線電通訊的運作。

繼2017年815大停電後,全台13日再度發生全台大停電!由於台電高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跳機,13日下午3時起陸續實施全台分區輪流停電,合計實施六輪1,139萬戶次停電,總計停電5.5小時,全台400萬戶受影響。對此,總統蔡英文、閣揆蘇貞昌及經長王美花都對此事件向社會大眾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