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結構性改變做法嗎?

首先,必須認知兩個不爭事實:一、台灣是多雨卻缺水國家;二、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

前者,台灣山高水短、地形陡峭留不住水,一遇乾旱,久之就有水情警報;後者極端氣候下,造成三年一大旱兩年一大雨情勢恐成常態。但最重要的是,生物都需要喝水、用水,工業農業需水量更大;面對這些,...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

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過去四十多年來,我曾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不同季節下,從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頂鳥瞰淡水河,...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小時候,我們的父祖輩忠實的照著依據大陸節氣而寫的農民曆的訊息,辛勤的耕種著這塊土地。隨著不同神佛的生日安排著每年生活的節奏。因此我們得以保存了在中國大陸早已消失的中華文化最精髓的一部份,(...

7月31日晚上的一聲巨響,震碎了高雄都市面貌和多少家庭的心。災害發生月餘,從中央到地方和媒體,報導、追究、反省已多,我們深刻地希望團結眾人之力,汲取災害教訓,朝向安全、永續的都市未來。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邱文彥委員國會辦公室於8月22日舉辦「由高雄氣爆,談如何建構安全、永續與韌性都市」專家座談會,會中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政府機關代表一起對話,希冀由氣爆事件中痛定思痛、重新出發,建構未來的韌性都市,也想像2030年台灣都市的樣貌...

荷蘭全國面積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一仟柒佰萬,全境沒有一座山,大半的國土都低於海平面,最嚴重的地區低於海平面五公尺。因為位於萊茵河的出海口,加上北海的暴潮,淹水成了荷蘭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從十二世紀開始,先民就開始了填海造陸的工程,荷蘭著名的風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將水從低地抽往地勢較高的河道,因其造型特殊,反成了荷蘭最著名的地標,也成了國家的象徵。為了執行此項艱鉅的任務,需要全民及各級政府同心協力,於是組織了水利會。整合、協調、...

李鴻源老師是台大土木所教授,專長為水利工程,曾擔任台北副縣長、工程會主委、內政部長等公職,學術與政界經歷豐富。過去李老師曾以水利專長,協助復育櫻花鉤吻鮭、為新北市規劃300公頃人工濕地並結合環境教育,擔任內政部長期間致力推動國土規劃,並且長期扮演工程與生態界之間的對話橋樑。在本次專訪中,李老師談到了上述經歷,並且特別說明國土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最後期勉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學用功、務實、溝通並持續關心。

...

數十年來,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曾經,台灣錢淹腳目,說明了我們經濟起飛的盛況。然而經濟發展的背後,我們也付出慘痛的代價-環境。一個個的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災害,我們在償還曾經帶給環境的傷痛,也不斷驗證氣候變遷的確實存在。近幾年,在突破悶經濟的壓力下,環境保護更加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產業開發的絆腳石、問題製造機。事實上,人類本身不也是環境的一份子嗎?環境本身也有其經濟的價值與衡量,只是少有人願意在多方價值與利益衝突下,合理考量、計算它的價值與代價而已。...

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雖然有些不在地震帶的國家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核能是他們選項之一,但是在台灣,尤其是核四,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評估資訊及發展條件,也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核電的使用向來備受爭議。不可諱言,核能發電的技術不斷改進、成本穩定,較不會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產生大幅度的變動,且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少。雖然直到目前核廢料處理未獲妥善解決,但在「京都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