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在世界很多地方,嚴重饑餓和營養不良是人們每日面對的挑戰,而且規模非常龐大: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UN's World Food Programme)指,「每天晚上有多達8.28億人在饑餓中入睡」,而且有「3.45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

雲林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狀況很嚴重,除了早年超抽地下水,36年前韋恩颱風侵襲,海水淹過路面,整整一個月水都無法消退,引發的結果除了讓地質改變,加速土壤鹽鹼化,導致土質無法再種植稻米、農作物,也讓湖口村的國小被迫遷校,另外也造就了湖口村內,出現一個末日景象,一根根電線桿從此泡在水中,過往的草地農田,已經看不到了。

全球暖化造成的海洋熱浪,導致全球珊瑚面臨急迫威脅,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顯示,包含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的珊瑚礁都亮起紅燈警戒,健康堪憂的黃燈區有墾丁、綠島、澎湖,健康良好的只有蘭嶼1處,為了海洋生態永續發展,民間和地方政府都動起來,著手復育珊瑚。

如何讓大家對森林碳匯重視 ? 第一 , 森林碳匯在國際及國內的重要性 ; 第二 , 森林碳匯怎麼轉成碳權,碳匯不等於碳權 ; 第三 , 臺灣面臨到淨零減排以及國際上 2050 的 碳中和 趨勢,很多企業面臨綠色供應鏈 、 客戶要求,甚至是 CSR 、 ESG 、 SDGs ,臺灣的森林碳匯該扮演什麼角色?企業能夠從森林碳匯獲得什麼?就從這三部分來討論。

在經濟發展、物價上漲壓力下,氣候變遷帶來的缺水、缺電,炎熱氣候的生活不便,更感受切身。關心淡水河走遍台灣河川,接觸愛泥土的朋友,跟蘇煥智走進台江內海,經歷南台灣區域發展與生態變化,不忘守住黑面琵鷺濕地。追隨流域裡的水朋友,知曉源頭有多重要,推動集水區、九二一地震後種樹,河道旁、行道邊,學校公園裡。今年跟李桃生局長重回中寮,檢視十多年前種下的36萬棵茂密叢林,尚需關切照顧,方知種樹易守護難、守護森林跟環境有多密切。大自然生態中森林、土壤、海洋在人為迫害中天天示警,再出發問題累積多且雜,目標、共識、決心不可缺。

2022九合一大選即將登場,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今(5日)公布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結果,今年由台北市拿下第一名,後面依序為屏東縣、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屏東縣則以因地制宜的綠能發展,在非六都中表現最佳。

過去四年的氣候與能源治理成果是基礎,能轉盟呼籲今年縣市首長候選人提出相關政見,正是因為居於氣候風險第一線,地方政府才是落實淨零政策的關鍵角色。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今(5)公布「...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下個月將在埃及舉行,亞馬遜創辦人 貝佐斯 (Jeff Bezos)旗下「貝佐斯地球基金」正尋求和 非洲 及歐洲國家合作,希望成立聯盟以共同加強修復非洲土地。

挪威的雜貨電商Oda的收據上,去年初起多了商品碳排放高、中、低的資訊,讓顧客了解他們購物的碳足跡,結果紅肉等高碳排產品的銷量明顯下滑,肉類替代品的銷量比前一年同期成長八成,整體蔬食產品銷售更快。Oda推出碳標籤的「氣候收據」,來自客戶反映希望能簡易辨認商品是否「氣候友善」,這也是碳標籤驅動民眾低碳消費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