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前言:

氣候變遷下,人類文明挑戰接踵而來,世局變幻莫測、國事如麻,爭權奪利紛擾滋事仍不斷,面對千頭萬緒,基金會選擇做安內、整合與分擔的工作,整理改變中的大社會,談人與地的共生共處。林萬億及朱雲鵬都是重視社會分均現象不均,相繼由學而仕,首推社福政策多年的學者,今從人口結構、少子化老化、健康角度論政,再分擔社會如何找出口,從有多少錢能做多少事,到可轉化為大家分工、分擔,各位專家背景不一,都積極將多年經驗,彼此補強伸援,...

在農事上,農機開發不只設計節省人力,甚至能設計出適宜老人的簡單操作工具。在農事簡易化之外,就是農技的提昇,達人農夫生產的「逸品」,也能夠獲得較好價格,針對作物挑選,輔導老年化農村種植容易照顧與管理的作物,照顧簡單的米、麥、豆類或適應草生的果樹,甚至推動適地適種,以自然環境種植農作,不必過多繁瑣的添加技術。另一方面,農村達人並非單指農作技術,許多熟知農村傳統技藝或文化的達人,更是農村中重要的文化資產,許多走向深度旅遊的農村,必須依賴文化達人、...

近十幾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環境負擔益見沉重,綠色永續的價值普遍受到社會重視。多年的行政治理,習以發展經濟為重,在政黨政治角力下,對新價值態度反覆,核能除役及廢核爭議不休,永續議題多流為政客操弄,新能源、再生能源開發亦因而遲緩。政府在社會環境變遷及國營事業民營化,電業市場競爭日劇的過程中,台電身為國營事業,各界對經營效率有所期盼時,績效不彰虧損連連。又於政院提出油電雙漲,在溝通不良,媒體與民眾諸多置疑下觸礁,台電曾幾何時己輝煌不再,挑戰不斷。...

韌性城市的概念是從1980年起逐漸應用的災害管理,災害的原因我 們稱它為脆弱度,1990年到2000年,覺得脆弱度不夠,開始談韌性,面對災害是否能因應,是否能迅速恢復,回復力有多少能量,許多條件必須建構,如社會的韌性,與社會資源的建構,是一個災難前到災難中,再到未來的韌性成長過程,也是因應氣候變遷,環境變動,外力干擾下,人類存續再生因應的最重要課題

試論邁向韌性都市的未來方向與策略

前瞻的都市規劃設計...

由於氣候變遷效應,極端暴雨下,降雨集流時間短、逕流量大,都市以傳統渠道排放為主的對策,反而易造成洪峰流量聚集。台灣每逢颱風侵襲或是雨季來臨,城市就為內澇所苦。近十年來水患型態不再是單純的「堤前洪水防範」而已,「堤後低窪區淹水」現象大幅增加,歸究原因應與地球氣候暖化、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不當土地利用、集水區河道上下游協調整合不足等因素有關。

另一方面,水泥地過多導致城市缺水,把能夠涵養水源的草地、濕地、林地佔用,...

面對國家轉型與世界快速變動的局面,過去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但也犧牲了許多自然資源,政府每年在水土保持、防洪治水及救災預算愈編愈多,但災害反有日益嚴重趨勢,缺乏上位宏觀指導的全國國土計畫,除了在空間規劃上失序,國土資源的保育工作也無法有效整合。

至於公私部門及中央地方的溝通合作,如何納入民眾參與機制,原住民的土地使用保障,以及整合相關國土計畫與保育事權等問題,都有待國土計畫法的上位規範,...

過去數十年,我國雖創造了經濟奇蹟,但奇蹟的背後卻也犧牲了部分自然資源,加以全球氣候變遷所引致的災害日漸嚴重,台灣近年重大天災如九二一地震及莫拉克颱風等,在在暴露國土容受力的脆弱及韌性都市建構之必要性,民國六十三年制定之《區域計畫法》(最新修正日為民國八十九年)已不符時代背景需求,政府每年在水土保持、防洪治水及救災預算愈編愈多,但災害反有日益嚴重趨勢,缺乏上位宏觀指導之全國國土計畫,除重複投資的空間規劃過於浮濫,國土資源的保育工作亦無法有效整合...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生活及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自來水及灌溉用水供水效率偏低、自來水輸配水管線老化、灌溉系統漏損嚴重、自來水水價偏低、自來水公司不僅無財源進行減漏更新,甚至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