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雖然在疫情期間,成大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仍透過線上方式,邀請全台各地的產官學研與NGO團體,昨天一起參與環境結盟論壇活動,希望未來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其中第4河川局提到最近因為各地垃圾焚化爐的年限紛紛到期、處理費用大增,使得很多垃圾都被倒在河川,需要環保單位從源頭管理做起才能杜絕。

今年才過到一半,台灣已遭遇「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與「七十四年來最熱五月」兩項氣候大禮,氣候變遷早非事不關己的危言聳聽,成為沉浸式的全民共業。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碳救地球」的做法已普遍為各先進國家接受,而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明示,唯有二○五○全球達淨零碳排,才能勉強減緩氣候浩劫。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之間關係緊繃,雙方今天異口同聲表示願意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合作。

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我們的後代子孫背負巨額碳債務的風險越來越高。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研究人員和國際合作夥伴呼籲,立即建立碳移除義務(Carbon Removal Obligation),確定碳債(carbon debt)的責任,接下來要修訂的歐盟排放交易計畫就是個導入的機會。

紐西蘭總理雅登12日表示,本周將緊急召開亞太經合會(APEC)的非正式視訊峰會,商討亞太地區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對策、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並且協調經濟因應措施。這將是APEC首度在正式會議前舉行緊急峰會。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政府可鼓勵國內許多投入節水與再生水的標竿企業,如:台積電、友達、中鋼及奇美等,讓欲投入再生水產業的廠商參考,一同建立台灣再生水產業。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台電規劃要填海造陸興建我國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四接)引發爭議。雖然台電強調,填海造陸面積已縮減1/3,但地方居民及環保團體仍質疑,台電未詳細評估替代方案,執意要活埋海洋生態,替海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