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表示,今年5月他已核定再增加180多億元,投入降低漏水率計畫,確保各地有經費汰換老舊管線,減少漏水、也保護民眾健康,2024年全國漏水率將降至12%。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週二表示,民主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成員就3.5億美元(約新台幣98.9兆)的基礎建設投資提案達成協議,預計將這項計畫納入即將進行辯論的預算決議中。
南亞的印度前天(12日)24小時之內,竟有至少76人因雷擊死亡,另外還有多人受傷,情況最嚴重的是北方邦。其實,雷擊致死的事件在印度是層出不窮,2019年一年內、就有2900人遭雷劈死亡,算起來,平均每年約有2500人因雷擊送命。而且,雷擊事件多來自農村。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雖然在疫情期間,成大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仍透過線上方式,邀請全台各地的產官學研與NGO團體,昨天一起參與環境結盟論壇活動,希望未來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其中第4河川局提到最近因為各地垃圾焚化爐的年限紛紛到期、處理費用大增,使得很多垃圾都被倒在河川,需要環保單位從源頭管理做起才能杜絕。
今年才過到一半,台灣已遭遇「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與「七十四年來最熱五月」兩項氣候大禮,氣候變遷早非事不關己的危言聳聽,成為沉浸式的全民共業。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碳救地球」的做法已普遍為各先進國家接受,而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明示,唯有二○五○全球達淨零碳排,才能勉強減緩氣候浩劫。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之間關係緊繃,雙方今天異口同聲表示願意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合作。
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我們的後代子孫背負巨額碳債務的風險越來越高。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研究人員和國際合作夥伴呼籲,立即建立碳移除義務(Carbon Removal Obligation),確定碳債(carbon debt)的責任,接下來要修訂的歐盟排放交易計畫就是個導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