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台灣上半年飽受罕見的50年來大旱之苦,中颱「烟花」步步進逼,氣象局指出將帶來致災性的雨量,整體侵襲期間累積雨量可能將達8-9百毫米,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表示極端氣候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指出現在政府要把握最後10年的時間,做好基礎工程建設以因應極端氣候的挑戰。

歐盟上周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2026年起正式對出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蔡其昌、蘇巧慧及林楚茵邀請專家學者開記者會,強調美、日皆表達將跟進碳關稅制度,所帶來的全球效應恐影響各國產業鏈,因此提出速修「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行動法」、完備台灣碳定價、各部會啟動淨零路徑等主張,重申台灣政府應積極面對,提出具體方案助產業低碳轉型。

去年以來國內遭逢百年大旱,考量近年氣候變遷、枯旱風險大增,國發會表示,將加強產業投資所需供水優化,未來持續推動「產業穩定供水策略行動方案」計畫,針對各項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工作亦持續趕辦推動,預計至2024年,每日可增加82萬噸水源。

針對碳排過高、氣候變遷等影響,歐盟本月稍早提出相關政策,包括復育森林、泥炭地等,盼可藉「碳排吸塵器」減少碳排放量。對此,坐擁大片森林的羅馬尼亞力表支持,但表示各國仍須開會確立相關目標和金援。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20日)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預計只有2%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後復甦資金用於清潔能源上。

西歐連日洪災至少已造成184人死亡,其中德國至少占了157人。紐約時報報導,多名氣象學家和德國官員指出,這種規模的洪患是500年到1000年一遇。德國這次極端暴雨,是排放溫室氣體引發全球暖化從而造成氣候變遷的顯例,研究顯示,大氣變暖會攜帶更多水氣,提高暴雨發生率。

氣候變化是今日國際頭等大事之一,全球變暖帶來的各種變化日漸顯著。聯合國提出一個地球變暖的上限 — 氣溫比前工業化時代最多高1.5℃,科學家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前提是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發生迅疾的、影響長遠的、前所未見的改變。

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在台中電廠內設置中部唯一的海水淡化機組,日供水1.5萬噸,因中部水情仍不穩定,已決定延長運作到8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