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都市一直是作為鑑定發展的指標,在氣候變遷與後工業化的今天,資源必須有效利用,「韌性」已是未來都市發展應有的概念。未來的挑戰不同以往,必須改變固有想法,將現行的行動連接到未來發展。台灣歷經氣爆事件、都更爭議、地震水患及容受力等挑戰,面對新時代的創新經濟、智慧生活,都市治理課題將更加複雜,有系統的思考與合作是關鍵。
新北市在多年努力下已有「健康與永續城市」架構,也有效地逐步規劃與推動城市的願景,又如何面對一個未來永續城市必須承擔的壓力,...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傳統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儒家思維,是智者對於欲得天下者行事準則的建言,然而在個人修為(小我)與國家天下(大我)之間,並不存在著具有主體意識的社群,只有個別且無名的人民。
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
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歷史是現在進入未來的鑰匙」──如果抛棄歷史便等於放棄未來。文化保存不是懷古,是沉澱、再出發的過程、是我們在詮釋與尋找需求、傳承的過程。因此台北不應該也不可能變成山寨版的「紐約華爾街」或是「東京六本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台北,一個包容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自己的風格的城市。
日前原本預計搭機從台東回台北,但因天候因素改搭自強號,從台東、花蓮、宜蘭、基隆,一路搖晃到台北,總共花了五個半小時,沿途經過的花東地區、蘭陽平原、瑞芳八堵,最後回到台北,正好呈現出台灣「鄉」、「鄉城」及「城」的三大空間區塊,沿途的地景更突顯出台灣城鄉發展最深層的結構性議題:城鄉如何因「差異」而永續?
從96年底 兩廳院開始「藝術零距離」圓夢計劃,讓偏遠地區學校及從未接觸藝術的弱勢族群有機會到兩廳院,或縣市演藝中心聆賞節目。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原住民孩童教育議題,繼去年台東豐田國小100位師生觀賞以色列舞台劇「森林王子」後,今年我們以北台灣為重心,邀請新北市大成、東山,與桃園介壽、三光、義盛,及新竹尖石、陸豐、清水、瑞峰等國小及台北市中山國小特教資源班學生,並特邀原住民族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陳士章推廌原住民重點學校,...
台灣常談氣候變遷的因應準備,但是作為卻趕不上現實事件的發生。像是二○○八年劉兆玄院長時代,曾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隔年就發生莫拉克颱風。台灣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即使全球平均增溫零點七度,可台灣溫度卻上升一點四度。
國土規劃才是應對核心 這些現象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掛帥、油電水價失衡、國土管理失控、城鄉發展扭曲、信賴工程手段等等因素,再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等更龐大的危機時,今天行政院無法以過去的單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