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發展

前言:

氣候變遷下,人類文明挑戰接踵而來,世局變幻莫測、國事如麻,爭權奪利紛擾滋事仍不斷,面對千頭萬緒,基金會選擇做安內、整合與分擔的工作,整理改變中的大社會,談人與地的共生共處。林萬億及朱雲鵬都是重視社會分均現象不均,相繼由學而仕,首推社福政策多年的學者,今從人口結構、少子化老化、健康角度論政,再分擔社會如何找出口,從有多少錢能做多少事,到可轉化為大家分工、分擔,各位專家背景不一,都積極將多年經驗,彼此補強伸援,...

順應公民力量崛起的浪潮,柯文哲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主軸,史無前例地完成了一場非典型的選戰並順利入主台北市政府。

「大橋町」經歷台北西區的歷史風華,町內保有半世紀以來的發展特色,這裡不僅有紅磚灰瓦建築,更可發現傳統的木造門窗,而房舍大多是一兩層樓的低矮建物,一幢幢比鄰相接;蜿蜒的小巷子四通八達,寬度僅有兩三個肩膀寬,居民之間關係密切,也彼此熟識。在繁華嘈雜的台北都市中,這裡仍保留濃濃人情味,一磚一瓦、一棟房子,甚至散布巷弄的植物,都充滿故事,這裡少了冰冷冷的水泥外牆,卻多了情感溫度。

在半年多時間裡,里長與專業人員協力合作,...

都市一直是作為鑑定發展的指標,在氣候變遷與後工業化的今天,資源必須有效利用,「韌性」已是未來都市發展應有的概念。未來的挑戰不同以往,必須改變固有想法,將現行的行動連接到未來發展。台灣歷經氣爆事件、都更爭議、地震水患及容受力等挑戰,面對新時代的創新經濟、智慧生活,都市治理課題將更加複雜,有系統的思考與合作是關鍵。

新北市在多年努力下已有「健康與永續城市」架構,也有效地逐步規劃與推動城市的願景,又如何面對一個未來永續城市必須承擔的壓力,...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傳統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儒家思維,是智者對於欲得天下者行事準則的建言,然而在個人修為(小我)與國家天下(大我)之間,並不存在著具有主體意識的社群,只有個別且無名的人民。

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

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歷史是現在進入未來的鑰匙」──如果抛棄歷史便等於放棄未來。文化保存不是懷古,是沉澱、再出發的過程、是我們在詮釋與尋找需求、傳承的過程。因此台北不應該也不可能變成山寨版的「紐約華爾街」或是「東京六本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台北,一個包容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自己的風格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