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映像公與義-我們的孩子〉紀錄片首映會
從二月首映到六月,我們規劃了一系列巡迴放映暨座談會活動,與台北市、台中市、台南縣、嘉義市、嘉義縣、高雄市、花蓮縣與台東縣等七個縣市的民眾一起分享著【我們的孩子】的感動,同時獲得許多地方縣市政府的熱情協助,舉行了七場座談會。
【我們的孩子】紀錄片,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在這些真實記錄著孩子們生活的影片背後,還包含著因從貧富差距、M型社會的惡化,甚至演變成階級複製等社會問題。因此每場座談會,我們邀請到教育和社會領域專家學者,帶領來參加活動的老師、家長和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思考紀錄片中這些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孩子們嗎?而我們還能為孩子們改變什麼、增加什麼或減少什麼。
孩子若是一顆種子,大人應該給他成長的土壤與養分。教育,就是土壤與養份的一環,是一個讓孩子長大茁壯的機會,但若教育沒有發揮作用,弱勢者就永遠沒有改變的機會。因此教育政策不怕慢,就怕方向錯誤。而政府教育政策十年來,不斷地修正改變,但紀錄片中的畫面卻讓我們感受到,孩子不是輸在起跑點,孩子是沒有選擇起跑點的權利。
「這些起跑點相對落後的偏遠學童,唯有透過良好的教育,才有翻身的機會。」無論政府的教育政策,或是家長的家庭教育,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這是多場與會者一致認為的。此外,與會的專家學者們也透過她們的專業與親身經驗的角度,紛紛指出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政務委員曾志朗在看了多次【我們的孩子】後,沉痛的提出,台東泰源國小的孩子努力打棒球,就算成為一流選手,甚至加入職棒,這樣就會有前途嗎?台灣棒球選手薪水不高、沒有退休金、也沒有轉業的機會,多少當年紅及一時的職棒選手,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在孩子們拼命吃飯長高長大的同時,國家應該要先建立體育選手培訓制度與生涯輔導,小選手們才有保障。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承恕則在看到泰源國小學生棒球比賽逆轉勝時,留下眼淚,因為球賽雖然逆轉,但在台灣社會結構傾斜,處於底層的人逆轉機會不多。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則不斷強調,打開書就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偏遠地區學校的孩子,最缺的就是圖書;再者,寬頻也是問題,若能上網也就能看到別人都在做些什麼,而實際上,能有電腦教室,未必有電腦老師,甚至連讓電腦運轉的電費,都成為偏遠地區學校所苦惱的問題。
政府的確有關注到所謂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問題,立法委員李慶安從教育經費指出問題在,政府確實編列了並撥款,但卻常遭縣市政府挪用,又沒有強而有力的追蹤和監督機制,以致資源無法下放。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更清楚的點出,偏遠地區教育資源,並非錢的問題,而在於分配問題,如果能給這些地區的師資多些費用安加,老師有意願留下來,孩子自然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家庭方面,都會父母為了孩子的話劇排練全程參與,甚至比孩子投入,但鄉下貧困家庭,家長為賺錢奔忙,孩子一切得靠自己。這樣的差異,嘉義市副市長李錫津用「兩個世界異樣心情」替片子下了註腳,他說一個世界是給的太多,一個是給的太少,學得多不盡然好,學的少也不盡然不好,現在的教育困擾是提早過度給孩子學習,反而讓她們的創造力不見了。教育應回到價值的觀點,找到孩子的優點,給他掌聲。進學校不是唯一的出路,街頭打拼、體驗學習反而重要。
曾在台東教書,後來又到台北縣、市任教的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系主任林適湖,對城鄉的落差非常了解,他指出偏遠地區的家長經濟欠佳,很多孩子在家連書桌都沒有,但孩子卻很快樂,而他最難忘的教學經驗也是在台東。因此他常納悶都會的孩子為何一定要補習,太早學習對孩子真的好嗎?
擔任多場次主持人的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王美玉,也將目前「怪獸家長」的現象提出與現場的民眾討論,認為現代父母對孩子抱持過多期待,反而限制住孩子的未來性、可塑性,成為道道地地的怪獸父母。針對此,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王國羽指出片中呈現的最大問題觀點,就在於把人分類的價值觀偏差,尤其父母太緊張,導致孩子無法自主學習。不要讓孩子成為大人夢想的工具!她重心長地呼籲。
身為教職前線的老師們,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許木柱則強調,擔任國小、國中、高中的教師最辛苦,不但要有寬廣的知識,還要學生關懷生活,甚至兼任家庭功能的角色。因此教育功能太重要了,要用眼看,用感恩、宗重與愛看待教育。導演林正盛也分享他當年因為一名代課老師,讓害羞、膽小、怕生又有口吃的小男孩,有勇氣站在台上參加說故事比賽表達自己,讓他的人生有了轉彎。
座談會後的陽光依舊燦爛,步出會場的民眾,心中那份感受也許無法用言語清楚表達,但在經過這麼多專家學者的分享下,也開始試著用多面向的角度來思考身邊的事務。
基金會這次能成功的藉由【我們的孩子】紀錄片,帶領大眾來思考教育社會問題,進一步舉行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活動,徵求以「公與義」為核心,從你我身邊生活現場探討生活、教育、醫療、環境等課題的紀錄片。我們還設置了首獎壹名,五十萬元;佳作二名,各二十萬元;入圍獎五名,各五萬元的高額獎金,期望各界用真實的鏡頭,不需要太專業的拍攝技術,只要簡單的V8拍出你眼中,一幕幕能帶領觀眾一起思考的「公與義」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