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

總統府 27 日發布總統令 , 楊金龍續任央行總裁,回應將繼續全力以赴;學者認為,明年央行面對經濟與物價的雙重挑戰,情勢艱鉅。

IMF看好 2023-2024 ,謂 2022 年台灣經濟成長可望達 3.3% 。 2023 年預估 2.8% 。 2022 年 CPI 為 3.1% ,遠低於全球。央行最新公佈, 2022 年 CPI 年增率由 2.95% 下修為 2.93% ;預測 2023 年通膨率為 1.88% 、低於 2%大關,前景看穩。 然中研院的經濟預測,在考量全球景氣降溫,拖累台灣外貿與投資表現,預期今明兩年經濟成長恐無法「保3 」,估 2023 年僅 2.41% ,為所有智庫最悲觀。 2023 年( CPI )仍高於 2% 、達 2.15% 。學者則警告,受利差持續擴大、兩岸緊張局勢,使得資金往外逃,導致金融帳逆差擴大,進而造成新台幣極大的貶值壓力,央行必須賣外匯阻貶。若加回油、電價、物價管制,台灣真正 CPI 應該是 4 %~ 5%。

出於對聯準會 (Fed) 過度政治化的擔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周三 (21 日 ) 提出一項法案,企圖重塑各地區聯準銀行總裁的任命制度,並提議將現有數量從 12 家減少為 5 家。

金融時報報導:日本央行擴大 10 年期債券收益率波動範圍後,全球政府債券市場下跌。 彭博報導:黑田東彥的震驚只是日本央行退出風險之路的開始,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讓投資者瞥見了世上最大膽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試驗結束的預期。面對持續的市場壓力,黑田東彥週二表示,他將允許日本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 0.5% 左右,是此前上限 0.25% 的兩倍,令市場 震驚。 黑田東彥在日本銀行的繼任者駕馭正常化政策變化可能引發全球債券、股票拋售。

日本銀行(央行)在12月19~20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決定了調整大規模貨幣寬鬆的方針。將長期利率的允許波動幅度從此前的約0.25%提高至0.5%左右。長期利率目前徘徊在波動幅度的上限附近,將成為事實上的加息。作為「安倍經濟學」象徵的「異次元」貨幣寬鬆在第10年迎來轉捩點。

於廿二縣市在野黨勇奪十七席,有正當性組成地方政府聯盟,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削弱長久的財政中央集權。這些年財劃法在僵化架構下,全賴「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與「中央補助款」;分別由財政部與主計總處主管分配與補助兩辦法,並頻繁修正,兩部行政規章之修正,並不須經過立法院,中央完全掌控了「魚與麵包」的分配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2023 年經濟工作重點 , 釋出七大訊號 。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 , 房住不炒 , 確立民營企業地位 , 著力發展數位經濟 , 提升常態化監管水準 , 著力保健康 、 防重症 。

目前社會上的一些不太樂觀經濟預期 , 中共心中有數 。 對明年經濟工作 , 要 「 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 、 提振發展信心入手」。

台大名譽教授呼籲「別亂把貨幣政策逼成亂源」

陳博志表示,面對通貨膨脹不一定要用全面升息和緊縮這類總體方法,個體經濟方法雖也有問題,但其利弊影響常比總體方法更清楚也更精準。所以政府在總體方法之外,也可多思考個體的貨幣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