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改造

當代國際秩序的建立,舉凡安全、貿易、金融到人權、環境等,大抵皆以美國為首,其他已開發國家協力、發展中或後進國家跟隨之。這套常被詮釋為以民主與自由為核心價值的國際秩序,從冷戰時期沿用至今。儘管各種批評不斷,認為其過度向美國傾斜,制度不公,但在後冷戰單極權力結構的體系中,重塑國際秩序並非單一國家可輕易做到。而集五大南方國家的BRICS,無論人口、經濟規模、天然資源,在全球占比可觀,其動向也就備受矚目。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特立設環境部,明定9大掌理事項,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檢驗測定、空氣品質及水體品質保護等,並設立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以及國家環境研究院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等4個次級機關。然 未納入山林水土等業務,僅附帶決議要求政務委員督導成立「自然資源整合治理小組」,環團直言,行政院多個橫向聯繫小組功能往往不彰,對整合不抱期待。

政府啟動第二波組織改造,各部會的組改草案近期陸續進入立院初審,環保團體向多位立委遊說,訴求經濟部組織改造納入「水庫集水區管理局」。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內政委員會今(20日)初審通過內政部及所屬機關組改草案,多數條文均以政院版草案通過,但仍有部分條文未取得共識,交付黨團協商。

行政院第二階段組織改造修法去年拍板,預計推動6部會組織改造,新增設的三級機關部分首長可能會採用常務及政務雙軌制。對此,有在野黨立委質疑,採用雙軌制會導致政治酬庸增加、破壞文官體制,甚至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狀況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立法院11日三讀通過「行政院組織法條文修正草案」,農委會升格「農業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改為「環境部」並增改下屬組織為本此組改的兩大重點,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等單位也同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