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新冠疫情趨緩,當初各國供不應求的疫苗,如今也供給過剩;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執行長蘇博科(Pascal Soriot)23日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從長遠來看,部分民眾更傾向於使用輝瑞、莫德納疫苗作為加強劑,公司可能不會繼續從事疫苗業務,顯示出製藥產業的更迭快速變化。
蘇博科在《路透社》訪問中提出,因為生產延遲、疫苗罕見嚴重作用案例的調查、以及相較其它疫苗,AZ保存期限較短的狀況,都讓AZ新冠疫苗未被大量採用。...
24日本土病例近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指出「疫情升溫確定了」,預期疫情高峰落在九月中旬;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是下波疫情的特徵,因為BA.5有免疫逃脫的特性,確診民眾有機會再感染,也提醒脆弱族群須多加注意。
第二波BA.5疫情上升明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這周會開始有比較明顯的疫情上升」,預測上升幅度約1成,以上周總體確診15萬例來說,本周恐衝破16萬例。名醫沈政男也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他預估年底時將有5、6千人因染疫死亡,他提醒大家應避免不必要的群聚,以此降低染疫數。
研究發現,由病原體引發的人類疾病,有超過半數因氣候危機衝擊而造成某種程度的惡化。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21日報導,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調查發現,德州製藥公司卡薩瓦科學所研發的阿茲海默症實驗性治療藥物「Simufilam」相關研究可能造假,數十篇期刊文章中出現了明顯是經過更改或「複製貼上」的圖片。針對此風波,國內專家分析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
權威期刊《Science》本月21號以「學界汙點」為主題的報告,指出表示2006 年所發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關鍵論文以及相關研究恐有造假疑慮,若該報告屬實,這十幾年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與資金投入將付諸流水,全球上千萬阿茲海默症患者期待接受治療的期盼更將大受打擊。
台灣今年春天進入Omicron BA.2社區傳播,歷經數月確診人數飆升,目前國內疫情雖已趨緩,但疫情期間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情況卻令專家學者擔憂,若醫療量能持續緊繃的狀態,恐造成民眾恐懼就醫的後果。近日全球多國再陷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的陰影,政府該如何加強防備,不得不提早思考對策。
全球疫情因Omicron新亞變種病毒再掀起波瀾,該變種病毒使62歲以上長者可能成為BA.4、BA.5重複感染高危險族群,是否要擴大第4劑疫苗接踵各國專家立場不同;台灣方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18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將考慮擴大第4劑接種範圍,並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協助評估。